教学者,如扶醉人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校一名教师发现,他所任教的一门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学生考试成绩不真实。这位教师在作了严谨的分析调研后判断,虽然考试看起来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但这些高年级学生运用网络开通的便利,相互之间有了串通。这种“作弊”并非简单地抄袭夹带,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隐蔽性。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心照不宣,装作不知道,成绩照算,根本不会有人察觉;或是将情况整理后上报教务处,对有关学生做出严肃处理。

这位教师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等于姑息了学生投机取巧的错误行为,显然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第二种做法虽然能达到惩戒学生的目的,但取证相对困难,而且学生也很难从中受到教育。于是,他想出了第三种做法:用自己的技术揭穿学生的“技术”,然后给学生机会,让所有相互串通、考试成绩不真实的学生主动前来说明情况。后来的情况不出他预料,心中有“事”的学生纷纷到他办公室承认错误,并愿意重新考试。其实我认为,是否重新考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这一场考试中都已经过了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个事例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一,我们往往习惯从自身角度判断事物的是非、好坏、优劣,却很少从学生角度看待、分析问题。

同一个问题我们和学生的看法往往差别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从教师的角度,我们做出“职校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一结论,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恐怕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他们能说出种种道理反驳我们的结论。比如,不是我们学习动力不足,是我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校的课程吸引力不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是所学的知识距离我们的需要太远;等等。哪怕教师的看法是百分百正确,学生的看法是百分百错误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看法,也难以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何况很多时候,教师的看法未必百分百正确,学生的看法也并非一无是处。

多数职业学校不允许学生化妆,不允许学生烫发、染发。据我所知,不少学生对此类规定颇不以为然。学生认为,他们作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职业人,学着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何错之有?浓妆艳抹,不仅校方禁止,就是在学生中也是没有市场的。但学着化点淡妆,增加点个人的魅力,就一定要被禁止吗?就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吗?笔者认为,这起码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即使学校要禁止,也应该经过讨论的程序,引导学生如何着装,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对这类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话语权,统统由校方单方面地制定规定,就等于把学生放在了学校教育的对立面,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叛逆。

一个已经毕业的女生告诉我,回忆在校生活,乐趣之一,就是偷偷把指甲染成各种颜色,试用各种唇彩,并与检查的教师“斗智斗勇”。她还告诉我,当教师在课堂上呵斥道“作为学生,做指甲、染头发,你们以为这样就是美吗?”,她们几位女生就会在下面小声齐答“美”。我相信,教师是真觉得那样不美,我也相信,学生真心认为那样很美。这两“真”相互碰撞,碰出了对立,但却把“教育”碰没了。如果教师能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理解学生,如果学生能体会教师的用意和善意,那么双方就都向“教育”靠拢了。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绝非鼓励中职学生化妆,笔者只想传达,学生是在成长中的鲜活的生命,不是可以任由教师拿捏造型的、没有生命的泥人。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其二,以生为本,应体现“扶醉人”的责任与使命。

以生为本是从以人为本的引申和发展。但以生为本,不能是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被关怀、被教育、被启蒙、被鼓励的对象,而应该通过教师的种种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尊严是任何人不能蔑视的,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自己的价值是任何人不能忽视的。反之,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一天意识不到自己的尊严、权利和价值,那么,我们所实施的教育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朱熹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我理解,中职学生的种种偏差犹如朱子说的“醉”。醉,是他们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教师否定就消失的,不是教师说不可以就马上能改掉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以生为本要求我们去做的不是在“醉人”面前,以我们“清醒”的身份来批评他们的“醉态”,而是要迎上前去“扶”他们,进而用各种方法帮他们“醒酒”。批评“醉人”,只能表明自己是“清醒”之人,于“醉人”毫无益处;“扶醉人”并使之“醒”,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由此我想到,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我们绝不能止于批评和斥责,重要的是我们的反思和行动。反思是否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对,是否是课程太难太枯燥,学生到底想要学些什么,等等;行动以生为本改变教学方法,调节教学难度,主动了解学生……

一个“搀扶”往往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意义。

当然,“教学者如扶醉人”的前提是“扶醉者”自己要有力量,倘若“扶醉者”自己就是个醉汉,那是无法履行“扶醉者”的职责的。退一步说,即使“扶醉者”十分清醒,但如果没有扶醉的意识和力量,当出现“扶得东来西又倒”的情况时,恐怕“扶醉者”也就与“醉者”一起倒下去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扶醉者”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醉者”不倒,而是要让他们回到“清醒”的状态,要让他们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也能卓然正立。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Ihr studiumplus team suchen spic login aktuelle news wz termin absolventenfoto uberprufen termin absolventenfoto 2017 master wahl der hochschulbetreuer 2

丛中笑:让校外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

“关注青少年校外教育”系列访谈之五 

让校外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

——访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

  【核心观点】 

  □以住,我们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把健康人格培养放在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研究和系统的培养体系,致使一些儿童在人格培养中存在缺陷,他们不得不走上社会后用更大的代价去“补课”。 

  □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互动关系逐渐建构起来的。校外教育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等特点,最适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当前校外教育之所以存在功能过窄、内容过于功利等问题,与其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分不开。 

  □孩子不可能永远生存在真空的环境里,他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是让他们获得最长远可靠的“安全保险”的重要途径。 

  为大力发展我国的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部推出了“蒲公英行动计划”,并于今年暑期开展了“圆梦蒲公英”主题活动。近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就如何落实“蒲公英行动计划”以及青少年校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蒲公英行动计划”把校外教育机构整合起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形成统一行动和声音,这样可以在全社会树立校外教育形象,从而发挥更大影响力。] 

  记者:为大力发展我国的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部提出了“蒲公英计划”,并在今年暑期开展“圆梦蒲公英”主题活动。您如何看待“蒲公英计划”?您认为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丛中笑:我们非常认可这个计划,也非常拥护教育部门牵头,使校外教育机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在社会上发挥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在于: 

  第一,引导作用。儿童暑期怎么过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问题,社会上有各种培训和夏令营活动,家长们有时很怕上当。教育部倡导发起并组织的活动信誉高,具有权威性,更受到家长的信任。同时,该计划重在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品格,符合我国教育的大目标,也避免了儿童平时在学校上课、假期到校外补习的恶性循环。把儿童引导到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整合作用。过去校外教育机构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通过“蒲公英行动计划”把各口分管的校外教育机构整合起来,大家围绕着一个大主题开展活动,形成统一行动和声音,这样可以在全社会树立校外教育的形象,从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宣传作用。当前人们对校外教育都不太熟悉,更不了解其功能与作用,常常以为校外教育就是课外补习,甚至认为一些私立的校外机构就代表校外教育的整体,这是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片面认识和误解。通过这样大规模的行动,可以为校外教育机构“验明正身”,让全社会对校外教育机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理顺机制的作用。校外教育机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如果再自行其事的走下去,会造成校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 

  转型升级激发校外教育活力 

  [校外教育之所以存在功能过窄、内容过于功利等问题,与其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分不开。当前,既是校外教育的机遇期,也是校外教育的挑战期。]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面临什么挑战? 

  丛中笑:我认为,当前即是校外教育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挑战期。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校外教育发展的机遇。当然,校外教育面临着转型与升级。 

  生存压力。原来的校外教育功能过窄,内容过于功利性。这与校外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分不开。校外教育在考虑生存的前提下,考虑公益性和公平性,包袱很重,甚至不堪重负。为了维持和发展只能把很大精力放在培训方面,培训也成为每个校外教育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次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大部分公办的校外教育机构会划入公益二类,这就意味着今后还要拿出很大的精力去创收。 

  定位困惑。随着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出台,校外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仍然是解不开的迷。虽然在理论上大家知道校外教育的职能,但是在落实中困难重重。经费、机制、理念等都存在着问题。过去很多校外教育把培训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形势,也会越来越难办。做活动是需要支持的,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如果是企业资助,一般是比较被动的,一些理念是不能实现的。 

  队伍提升。无论是活动与培训都需要校外教育的专业教师,校外教育的教师不同于学校教育,它需要更强的活动设计、策划与组织能力。过去集体性的活动和主题活动比较多,为了更加体现出个性化,还需要一些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活动。过去的培训模式和方式过于陈旧,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还难以适应这些变化。 

  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实现,强调儿童亲自参与自我探索的过程,重在品德培养、文化熏陶和人格完善。] 

  记者:现在城市家长为孩子的校外教育和课外培训可谓一掷千金。这种对校外教育的投入超过校内教育的现象,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和主流教育的失职?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丛中笑:我认为城市家长对孩子校外教育的投入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城市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唯恐落在其他孩子后面,所以,不惜投入时间与资金,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培训和活动。许多家长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校外活动或项目,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参加。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多报班、多参加各种活动,孩子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提高。 

  第二,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只能满足少数孩子的需求,这就加剧了竞争。竞争越激烈,家长就越不安。为了增加孩子的竞争力,家长就不断地给孩子加码,报班、比赛、参加各种夏令营活动,希望通过多参加校外学习与活动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从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越来越丰富,很多项目得到孩子的喜爱。只要孩子愿意,家长一般都会给予支持。特别是随着家长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他们也十分关心发展孩子的兴趣,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孩子的能力。 

  第四,学校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持,而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是需要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运转,这也造成参加校外教育所需费用高于学校教育。特别是一些民办校外教育机构因为缺少合理的成本核算,收取的费用往往比较高。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其他教育代替的。当然,如果孩子喜欢参加一些校外教育与活动也是可取的。但是避免繁杂与盲目,同时要为孩子选择正规的校外教育,切忌把校外教育只定位在补课上。 

  记者:您认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丛中笑:我认为,校内外教育的目标是共同的,都是为了让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两者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不同,实现的方式也不同。校外教育是根据儿童的兴趣,更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增加他们的各种直接体验和感受。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和实践让儿童亲自参与自我探索的过程。校外教育重在品德培养、文化熏陶和人格完善等教育影响方面。 

  校外教育提供最好的安全教育课 

  [孩子不可能永远生存在真空的环境里,他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是让他们获得最长远可靠的“安全保险”的重要途径。] 

  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校外教育安全问题,我国校外教育在安全方面情况如何? 

  丛中笑:校外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活动空间也更大,这样就更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很好地预防和处理安全隐患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教育。儿童不可能生存在真空的环境里,他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这是让儿童获得的最长远可靠的“安全保险”。当然,我们社会的儿童保护意识还比较淡漠,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隐患,特别是社会利益调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公平与合理的现象,这也给社会与儿童的安全带来一些影响,甚至出现拿儿童出气的恶性事件。 

  校外教育的独特性有待加强 

  [要充分体现出活动育人、实践育的教育途径与方式,要让孩子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自觉自愿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校外教育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 

  丛中笑:校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充分认识它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需要做好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顶层设计,为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证。 

  校外教育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要与社会发展、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开阔儿童的视野和见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立健康的人格。因此,一定要跳出单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小圈子,要培养儿童学习、探索、追求的精神,让每个孩子从小就有理想,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塑造他们的优秀品质。 

  校外教育独特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彰显,要充分体现出活动育人、实践育的教育途径与方式。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不同,决不能从教室到教室,一定要让儿童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儿童的体验与感受,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校外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学会策划活动、组织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掌握校外教育独有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应该更加开放、灵活和融合。 

  培养儿童健康人格是校外教育价值所在 

  [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互动关系逐渐建构起来的。校外教育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等特点,最适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记者:作为中国儿童中心的“掌舵人”,您可否介绍一下中国儿童中心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目标。 

  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是32年前,党中央、国务院送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中心一直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在全国开展了许多影响大、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的品牌活动。 

  近年来,中心提出了构建儿童健康人格的校外教育培养体系发展目标,旨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独特作用,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我、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积极情绪与态度、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亲社会行为,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逐渐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协调与平衡,从而为人生的幸福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项目,包括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音乐心理健康教室、快乐农场、情商大世界等,已初步形成校外儿童健康人格教育的培养框架与实践。 

  记者:校外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有何重要意义? 

  丛中笑:我们的共识是,第一,校外教育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健康人格的培养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互动关系逐渐建构起来的。校外教育灵活、开放、实践性强等特点最适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当然,学校教育在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其途径与内容的不同,也决定了其侧重点和作用的不同。 

  第二,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科学化与系统化。以住,我们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把健康人格培养放在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研究和系统的培养体系,致使一些儿童在人格培养中存在缺陷,他们不得不走上社会后用更大的代价去“补课”。为此,我们提出构建儿童健康人格培养体系的定位,希望加强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第三,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三要素是:活动、互动、体验。设计有创意的活动应该是校外教育机构教师的基本功,同时还要引导儿童参加活动。儿童不是参观者,而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同时也与小伙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断地构建自己的个性品质。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推出一系列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集研究、活动、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儿童健康人格培养模式。目前,我们正在深化,结合各年龄儿童的不同特点与校外教育的规律探索出幼儿、学龄低年龄与高年龄等各阶段的培养方案。 

  记者:中国儿童中心在落实“蒲公英计划”方面,有哪些思考和举措?  

  丛中笑:这个计划最大的优点是开放性和融合性。我们中心在开展此项活动中主要是突出为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暑期活动上。第一,童乐汇为儿童安排了系列活动,包括游学、主题教育等;第二,读书活动,现在大家更多地使用电子产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培养儿童读书的兴趣我们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第三,社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儿童的自信地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提高适应社会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育人功能 

  [找准校外教育的定位,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儿童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启蒙地。] 

  记者:您对我国校外教育发展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丛中笑:校外教育是一片热土,理应得到重视和尊重。当然,这都不是恩赐与必然,需要我们校外工作者做出来。校外教育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与规律,而我们的研究还十分不够,需要加强,如果我们不是走出“磁片”式的工作模式,我们就很难掌握校外教育的规律,用理论指导校外教育的实践。校外教育可以启迪儿童生命、激发儿童探索精神、未知欲望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它做成课外辅导和单纯的技能训练场所,就大大降低了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一定要找准校外教育的定位,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儿童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启蒙地。校外教育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更具有创新的空间,希望广大校外同仁努力钻研、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使校外教育的经历成为孩子童年最好的“食粮”和最美好的“记忆”。

2017年高考不再分文理科 上海浙江先行试点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昨天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一制度关乎莘莘学子,受到千家万户的关注,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录取机制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日上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招生考试制度全面改革进行部署,明确将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文理不分科、自主招生考试挪到高考后进行、减少加分项目等举措。

  此前制度有利有弊

  4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文件中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对于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然而,这一招生制度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出台了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改革举措意义深远

  意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改革的举措,分别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文件明确,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在考试形式和内容方面,提出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要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在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方面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同时,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在改革监督管理机制方面,提出要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

  文件明确,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

  此次改革将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浙江率先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解读

  改革啃了哪些硬骨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但时至今日,“一考定终身”、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等弊端仍然存在。新一轮改革能否啃下一根又一根的硬骨头?

  能否打破“唯分数论”?

  按照实施意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升格”列入高校招生依据,而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由学生根据高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吴遵民认为,此举有利于打破现有高中教学的高考“单一导向”,将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其应试压力。

  在自主招生方面,实施意见规定,试点高校要合理

  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记者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处获悉,今后将逐步把学业水平考试纳入自主招生选拔依据,甚至可能不再安排专门笔试来测试学生的学业水平。

  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北中学语文教师、高一班主任程夕琦说,今后学生的所学所考将与高校的人才需求联系更为紧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对应着自主招生和统招,相比高考挤独木桥,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

  学业负担能否有效减轻?

  按照实施意见,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考生高考总成绩由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程夕琦说,根据总体方案,学业水平考试仍然以对学生的基础性考察为主,计入高考的3门课也是不分文理,可自由选择,充分考虑到兴趣和学习情况。

  根据实施意见,改革后的高考,除语文、数学采取统一考试之外,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外语科目考试都分流在高中三年内进行。

  吴遵民告诉记者,在“一考定终身”模式下,每年约有5%左右的学生考试发挥失常,同时也有5%左右的学生考试发挥超常。这说明“一锤定音”的考试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考生平时的学业水平和知识积累,改革方案有望减轻学生的应考心理负担,一定程度上也是保障机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能否摆脱三六九等?

  “能挤进一本,绝不上二本;能上本科,绝不上高职。”这是多年来不少家长、考生心中的高考铁律。分批次录取无形之中带来的是学校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高考均采取“分批次录取”方式,有的省份设置5、6个批次。新政将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供需矛盾更突出,在集中力量发展高水平大学的同时,也应让所有学校都有发展特色的机会,打破分批录取,取消用行政手段划分学校优劣是重要切入点。

Marty wa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restaurant, including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restaurant, hiring, firing and scheduling staff, and ordering food homeworkhelper.net and paying suppliers

17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教育故事之一
有一道测试题,从下面3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和占,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来,读大学时曾经吸过毒,每晚都要喝许多白兰地;第三个,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个,但没想到却是错的。有史料记载: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没有想到,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大好人,身上还有这样的缺点;而希特勒,这个杀人的魔鬼,他的身竟还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子,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成功者,如后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他们所谓的一些缺点怎么也比不过早先的罗丘两人吧。所以孩子一时错误,不代表会什么,我们对孩子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

教育故事之二教育从尊重开始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


教育故事之三让教育多份选择和智慧
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处理4个放学后贪玩抓虾的”小调皮”时,用了如下方法:袁老师事先对他们捉虾的地点做了了解,发现了那个”清浅的小溪”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当4个”小调皮”耷拉着脑袋,站在办公室里等着挨批时,袁老师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喜欢虾子,这好啊!大科学家达尔文、法布尔从小不都是昆虫迷吗?你们谁能告诉我,虾子喜欢歇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抓着的?抓虾用什么办法最好?虾子到底是什么模样、什么颜色的,头上有什么?脚有多少只?尾巴呢……”小调皮们傻了眼,只顾着抓,谁会注意到底是什么模样?看到孩子们傻了眼,袁老师又拍拍他们的肩膀说:”我本想让你们明天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的,可是你们……这样吧,你们再去抓一次,抓的时候,认真看看,好好想想,回来再讲给我听听,好不好?”孩子们相互望望便撒腿去了。
 孩子放学回家忙着捉虾,这事若落在我们手里可能会把他们的家长传来!左一个”不遵守纪律”,右一个”不注意安全”,通常会把孩子说得眼泪汪汪!因为我们所关注、所思考的只是”放学不回家捉虾”这个事情的性质,至于孩子们捉虾的危险大不大,坏事能不能变成好事,我们很少会去关心和注意的。在这一点上,袁老师做了有心人。他通过孩子们对虾的特殊”情结”,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探索、教孩子们如何玩得更有意义。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只要我们的多些了解和思考,就可能多份选择和智慧。

教育故事之四两种思维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
今天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维方式。知道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和教师是不同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认识学生思维,学生才能带着教科书走进教师,这样课堂教学中两种思维的碰撞才能会如”水”如”潮”,心灵对话才会撞击出生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轻松活力、润泽生命的课堂里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


教育故事之五 潜能
 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鬼。有一个人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须经过蓦地。蓦地里有偶尔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一样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新挖的墓坑里。这个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马大的他几经努力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里,等天亮再说吧。这时,又有一个人经过这里,也不小心掉了下去,这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开口说:”别费力气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无影无踪。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没有理由给任何人妄下断语——-”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谁知道一个人的潜能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生活里,”平庸”的人很少爆发自己潜能因而显得平庸,”聪明”的人则会让自己的潜能像山泉一样长流常新地表现出来,因而不同凡响。其实,我们全部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事,因为我们的潜能就像埋藏起来的石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作这种”潜能”的挖掘者、激发者,使每一名学生身体里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教育故事之六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他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它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饿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前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无缘。
现在的青少年就需要这种磨练,他们惧怕那黑黑的隧道,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现在的家长也多是”怀了爱怜之心”的父母,总是怕孩子吃苦受累,于是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现在的老师也大有”怀了恻隐之心”的,他们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读给学生!这样下去,将来的社会上,会有多少能够展翅飞翔的”帝王蛾”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的青少年吃点苦不算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给他们锻炼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他们才能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教育故事之七头鱼
 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鱼儿,很瘦小孤单。
 主人喂食时它总也抢不到,最多只能吃些别的鱼剩下的残渣碎末。平时它常孤零零地在鱼外游荡,似乎谁都可以欺负它。万幸的是,终于有一天主人发现它是如此可怜,打那以后喂食时都先在它身边撒些饵料。不想这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竟改变了小鱼的命运,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聪明的鱼儿们渐渐地发现:只要在小鱼的周边就一定能得到食物。于是一星期以后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出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鱼,领着一个偌大的鱼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条小鱼儿竟然成了”头鱼”。从此它再也不会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边、角落,而是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地做着”领头鱼”,俨然开始统帅起整个鱼群。
 主人不是教育学家,他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任何一条鱼都培养成”头鱼”"统帅”。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哪怕他是一个”差生”,也很有可能让他走出困境、窘界。能否创造出更大奇迹,在孩子本身,更在于你我的关注。

教育故事之八习惯的力量
有兄弟俩,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的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正在伤心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受父母责骂。
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马粪铲干净。看到进来的父母,那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到:”爸爸,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乐观一直伴随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维纳第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情感归因模式所决定。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多次重复而产生的,许多有益的好习惯,往往比坏习惯更难形成。我们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因为形成良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教育故事之九 造句与”造人”
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好孩子”,可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他坐下。谁知刘涛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口说:”我是个坏……”正当大家等他说自己是个”坏孩子”的时候,他却突然停了下来,脸涨通红。很显然,他不甘心承认自己是”坏孩子”。此时,张老师又满怀柔情地鼓励他再来一次。小刘涛从老师的目光中获得了动力,他内心深处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说:”我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时,张老师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而小刘涛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下课后,张老师把小刘涛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张老师还没开口,刘涛却主动地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做个好孩子。”
我们可以想象小刘涛以后的发展变化。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赖。即使是后进生,也同样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独立和完整的人格,首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友善、祥和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小刘涛”灵活”运用”是”字的造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我价值的体现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否定之否定中,肯定了自我,这不仅表现了他的勇气,也显示了他的机敏。而张老师更是慧眼识珠,通过热情的鼓励、善意的引导使小刘涛最终从”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
 一次寻常的造句,演绎成非同寻常的”造人”,这便是师者的爱心和育人的艺术,令人叫好。

教育故事之十上帝施舍的天堂
曾经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心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看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不禁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惭愧。一日课间休息时,一个平日比较调皮但很聪明的小男孩,跑到我跟前仰着头好奇地问:"老师,太阳会生小孩吗?人会生小孩,小猫、小狗会生小孩,那么太阳会不会生小孩呢?"我一时语塞,本想胡乱地搪塞过去,转念一想,不由计上心来,于是对他说:"老师明天回答你好吗?"第二天的文体课上,我给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专门介绍太阳。下课后,我问那个小朋友:"你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吗?"他会心地朝我点了点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的孩子突然指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高声喊道:"谁、找、你!"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回应,拽了一下妈妈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孩子的嘴。原来孩子所谓的"谁找你"是"雅戈尔"的误读。其实那位妈妈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在这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教育故事之十一不可能有有答案的”答案”
德国著名数字高斯在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打瞌睡,下课铃声响起时,他醒了过来,抬头发现黑板上有一道数学题,以为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便匆匆地抄到练习本上。回家后,他埋头演算,就是算不出来,但他不气馁,不妥协,锲而不舍,终于求得了答案。他把答案带到课堂,老师见了大吃一惊,瞠目结舌,原来那是一道一直被认为”无解”的数学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感悟到;如果高斯真的知道此题”无解”,他还会去如此”劳神”吗?”答案”恐怕仍为”千古之谜”。一件事,如果在一个人的意识中被认为”不可能”,在行动上自然不会去做,”结果”也就真的”不可能”。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自然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 中小学生正处在发育期和成长期,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维意识是完全可塑的,是有充分潜力可挖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去发现、去挖潜、去设计、去雕琢。我们要牢牢记住,千万不可犯”盲人摸象”这一令世人耻笑的错误。

教育故事之十二孩子的答案
这是一道重在考查三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题:”在书店里买书,营业员阿姨多找你10元钱,你会怎么办?”此题的成人格式化的答案是:退回给营业员阿姨!否则,答题的小学生便思想品德有问题。可是孩子的答案却丰富多彩:我退给营业员阿姨3元,剩下7元再过买一本书;我回家交给我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我去交给警察叔叔,可警察叔叔自己买糖吃怎么办?我还给营业员阿姨,但阿姨必须给我买一支冰淇淋;我用钱去玩儿游戏机……事实上,10元钱检验不出一个孩子的思想与品德。但如果用10元钱来检验一个成人的思想与品德却应该很有效。我想,如果让”河北第一秘”李真来回答,他肯定会说”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如果让胡长清、张二江之流来答,也必定是”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在10元钱的砝码面前,伪君子恰恰在”正确”的答案里暴露出自己灵魂的阴影、道德的败坏;而孩子们同样暴露的是童年的天真烂漫、心无杂念。当然了,也许这种对比缺乏说服力。可是当我看到孩子”我回家交给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这一答案时,我的心为这个孩子对母亲的关爱而震动!我想,这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另外一个老掉牙的脑筋急转弯:树上有3只鸟,一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所有成人及所有被成人误导的孩子们都会哈哈一笑:笨死了,当然一只也没剩!”"树上还剩两只鸟。”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女孩的答案。面对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小女孩说:”树上3只鸟分别是鸟爸爸、鸟妈妈和鸟宝宝。鸟爸爸被坏蛋一枪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鸟宝宝还不知道害怕,所以没有飞,飞走后的鸟妈妈看到鸟宝宝没有跟过来,就飞回来救鸟宝宝。所以说,树上还剩下2只鸟,鸟妈妈和鸟宝宝。”值得庆幸的是,小女孩碰到了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哄笑中,老师认真地鼓励了小女孩:”你真是有爱心的孩子,你回答得太好了!”。
在程式化的答案面前,我们都在渐渐适应机器的习惯,而忘记了我们本身,忘记我们是一个会思考的真真正正的人。并且在这可怕的循环里,一批批成人正在复制着一批批同样的孩子。当个别孩子用残存的想象力去突破成人钢筋水泥般的思想限制时,他们获得的往往是讥讽与嘲笑,而不是认可与鼓励!所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渐渐退化、消失,连同同情与爱心一起,最终变得麻木无知,仅仅剩下一副毫无生气的思想品德僵化的躯体。

教育故事之十三批评,原来可以如此幽默
这是一节自习课,学生们都在座位上专心地阅读、写字,我站在讲桌前批改他们的练习册,当改到小康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口说了一句:"小康啊,你的字该减肥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丝毫没想到的是,下课后,几个平素快嘴的孩子将我围住了:"老师,你今天批评小康真幽默,我们喜欢你这样说话。"体育委员帅帅说道:"老师,我们犯错误时,你要能像今天批判小康那样,我们肯定喜欢你了。真的,我们喜欢这样的批评。"
幽默,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育情境,它让本来难堪的批评变得友好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幽默传达了监督对学生的尊长和信任,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的老师不仅不认为学生的过错行为是出自恶劣的动机,有时还假设动机是善良的,这种"文过饰非"的假设,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能激发起学生改过向善的强烈愿望。

教育故事之十四批评与鼓励
 上小学时,我很淘气、很好动,成绩也不好。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我高两年级的姐姐为了能多和我玩一会儿,就帮我把作业都写好了。第二天交出作业以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熬到数学课,老师将作业本发到了每一位同学手里,惟独没有发给我和另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只记得当时我脸色通红,觉得肯定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我低着头,紧张地等着老师的”判决”。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我和那位同学的作业本展示出来,并且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批改时遇到的最工整、最准确的两本作业,希望大家以后多向这两同学学习!”然后说出了我和那位同学的名字。在同学们羡慕和怀疑目光的注视下,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下课后,老师单独将作业本交给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以后你能够自己将作业完成得像今天这么好。”那天以后,每次写作业时,我都格外认真,甚至超过了姐姐的笔记,成绩也不断得到了提高,甚至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起色。
 中学时,有一次英语老师点名让我朗读一节课文。那节课文是我花了很大心思预习过的。读后,当我满怀期待地等着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时,得到的却是这样的一句话:“你读的这是什么?是英语还是念经,你的口语太差了,以后要多锻炼……”伤心的我从那次起就不再喜欢英语了,直到现在英语仍然是我最最弱的一项。
 事隔十几年了,对那位曾经鼓励我的数学老师仍心存感激,而那位英语老师的话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忆起往事,实在无意指责谁,只是想敬告我的同仁们:您的肯定与鼓励,您漫不经心随口而出的一句批评,对您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是多么大癌…

教育故事之十五生命中最初的痛
 那一年他刚刚满7岁,读小学二年级。一天下午,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园地里采摘还未成熟的青青豆荚,他个子最矮也最卖力。孩子天生好馋,何况又是饥饿年代,劳动过程中,全班同学几乎都私下偷偷往嘴里塞了几枚青豆,惟有他,咽回去一次又一次溢出的涎水,任凭饥肠辘辘,任凭胃壁痉挛,始终不曾让自己吞下一枚豆子。
放学时,老师逐一盘诘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胆怯怯地默认了,惟有他挺胸、抬头、干脆爽朗答道:”没有,一颗都没有。”老师死死地盯着他,再次厉声责问,他的声音明显低沉了下去。”一点不老实,小小年纪就撒谎。”他被牵着耳朵推搡,其他同学回家了,惟有他被留下了,流着泪……
诚实的语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来倾听,更需要量有善良的心来领会。


教育故事之十六你的眼神它能察觉到
 春秋时期,一位有名的智者路过一片稻田。他看到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奋力地耕田,就随意地问道:你的哪头牛干活更好一些?老农没有答话,等到了田边他给两头牛拴好、喂上料,才来到智者身边,背对着牛小声对智者说:就那头正摇尾巴的家伙,干起活来特卖力。智者大为不解:我方才问你,你怎么不说呢?现在又为什么这么小声对我讲?难道怕谁听到吗?老农一脸正色道:不错,就怕旁边的那头牛听到我夸别人而冷落它,你的眼神它能察觉到,而后这家伙就会闹情绪、不好好干活了,其实牲口和人一样,都愿意被别人夸、被大伙称赞。
我们在为人师、为人父母时,是否也能像老农那样,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呢?试想一句:”同学们,这次考试平时咱班最差的李某某都考了70多分,看来咱班的确是有了进步”,真能激励他们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刻又在挫伤谁呢?愿我们用真心去赞赏,激扬起更多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在无意中制造一份不必要的伤痛与苦楚。


教育故事之十七神秘的礼物
这是发生在小男孩初中三年时的故事。小男孩的班级刚换了一位新班主任,这对有点玩世不恭的他并不感到新鲜。第一次开班会,老师没有说太多,只是反复强调一点:凡是月考成绩好的,或者进步幅度大的,都会得到一分他送的神秘礼物。起初,小男孩以为这又是一位爱发神经的班主任在搞什么花样,所以不是很在意。第一次月考结束,老师果然拿出5份包裹严密的礼物,赠给了5名表现优秀者。大家都很想知道是什么,就怂恿获奖者打开,可是,被老师阻止了。他要求获奖者必须到家后再打开,且只能一个人看。
 第二天,满以为礼物之谜会立即揭开,可是,不管管怎么问,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他们都不说。而且,与以往不同,看上去他们各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两次、三次,每次月考过后都重复着相同的故事。”神秘的礼物”就这样成为这个班每个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渴望。但大家都清楚,要想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了得到这份”神秘的礼物”,几乎是名列班级最后的小男孩也在默默地努力着。
天道酬勤。终于,在中考前一个月的模拟考试上,小男孩力压群芳,位居班级第一。拿到了老师那份”神秘的礼物”,他欣喜若狂。回到家,他迫不急待地打开层层包裹,看到 一个精致的小瓶,里面有一张小纸条,拿出来一看,上面写着:我知道你很优秀,所以相信会努力改变自己,并能严守”礼物”的秘密,对吗?看完礼物,小男孩会心地笑了。
中考时,带着纸条上的那句话,小男孩顺利地考上了县内重点高中。再后来,他成为一名著名的律师。
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让他做”和”他要做”,其最终的结果会截然不同。教育者更多的时候应该把精力放在二者的转化上。只有这样,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化。

Timetrack allows you to input important mobile-spy.com at www.trymobilespy.com information right at the first launch

讲台系国运 丹心铸民魂

讲台系国运 丹心铸民魂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刻指出“好老师”对于个人、集体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深情表达对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的殷殷厚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栋梁之才,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对于广大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习得安身立命、为国效力的真本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至关重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位好老师,应是理想的守望者。一声“老师”,寄托了人们多少敬仰之意,又蕴含着学生多少濡慕之情。“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教师必须担当的“传道”之责。观念激发精神,精神凝聚力量。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一位好老师,应是灵魂的塑造者。从古代先贤的言传身教,到当代教师“最美”风采,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用高尚的职业操守乃至生命烛照人生前行的道路,加高民族精神的丰碑。当代中国,有为救学生双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有为支教事业奉献生命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更有千千万万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他们的名字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用爱心与奉献,呵护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教师”这个名字写下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美注解,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高高树立起时代的精神标杆,指引着人生的价值选择。 

  一位好老师,应是知识的传播者。自古名师出高徒。教好书、育良才,归根结底要靠“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形势,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的需求,以渊博学识和专业水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给人生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底,为梦想插上知识的翅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阶梯。一方面,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尊师重教就能蔚然成风,我国教育就能越办越好、越办越强,科教兴国就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负人民的厚望,光荣的人民教师必将为开创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筑牢希望之基。(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

Major in what you want, fill your activities section with whatever extracurriculars interest you, and just focus on what goldessayclub.com makes you a unique and qualified candidate for med school

看懂高考新政要避免的几大误读【一图解读】

gkxz

Till that time, however, new teslas will lack certain safety features available in www.phonetrackingapps.com/facebookspy/ current-gen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