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五大热点关系国家未来

中国网3月12日讯(记者 李昭)教育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百年大计,时不我待。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各界别的政协委员,纷纷就老百姓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出谋划策,集智献力。

热点一:教育经费

做好经费监管 向老少变穷地区倾斜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其实,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由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等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未能实现。经过19年的努力,中央财政终于在今年兑现了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承诺。

在5日下午的教育界别分组讨论会上,曾有委员感性的将它称之为“二十年一盼”。“我当代表委员近20年,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66岁的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难掩兴奋。讨论时很多委员桌前都摆着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21页的“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一段话下面特意画上了重重的标线。

在欣喜的同时,很多委员也表示对经费落实并不乐观,“对4%我不是完全乐观。”一向以敢言闻名的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同时他也提出了质疑,“中央已做了安排,地方能做到吗?上面说了下面没做,有的挪用了,有的玩数字花招儿”。“如何切这块蛋糕,并不简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元河也表示担忧。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安排约21984亿元人民币,接近2.2万亿。这样一笔巨额经费究竟能否落实?又应该如何支配?在3月7日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做出了回应。

“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应该写入《教育法》”,“4%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但它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实现这个目标之后,就完成了历史任务,我们要在这个起点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不断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教育经费,它所占的比例在今后也能不断提高”。

“虽然从总量来说,教育经费增加了很多,但教育薄弱的环节也有很多,如何把教育经费花在刀刃上?”张少春强调,为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投入将在使用结构方面做好设计。从教育种类来看,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加大。从区域来看,教育投入将向老少边穷和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倾斜。

张少春还谈到,要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监管工作。一方面必须加强学校预算和财务的基础工作,避免浪费、截留、挪用、虚报教育经费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加强使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支撑,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的督导。

“落实4%和使用好新增的教育经费,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把总理对全国人民做出的承诺落实好,把好事办好,把钱花出效益来。”张少春说。

热点二:异地高考

鼓励积极推进 有条件准入

今天“两会”伊始,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同时他也解释,“我们鼓励的是要积极推进,要有条件的准入,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到一个城市来读书,这个是不可能的,条件嘛,就是城市的承载能力,这个要有条件,另外家长要有条件,家长在这里务工在这里工作,第二个就是孩子得有条件。”

虽然袁贵仁部长一再强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考试的问题,但这无法代替“异地高考”这个通俗说法的流传广度。

“异地高考”政策,让政协委员纷纷发起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谈到这个问题时表情振奋,“我很高兴看到山东省率先走出这一步,因为农民工子女应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受教育的权利。”朱清时认为,各个城市都应该走出这一步,这样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公平。

但也有政协委员提醒,异地高考问题复杂,各省情况不同,要在全国推行还面临一些难题,需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原副院长石定果认为:“要设一些准入门槛才行,因为任何改革都不能大规模进行、敞开了去做。它是个方向,但需要分阶段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

对于“异地高考”的推进进度,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测算,但要提出什么时间完成”,时间表的“最后实现年限”则由当地政府决定。

杜玉波坦言,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想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他承认,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为解决“异地高考”难题积极献策,“从操作来讲,有一定的复杂性,地方政府应该对本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有一个标准,家长是什么人,工作怎么样,多少年,孩子受教育的程度。第二个,就是一个如何甄别,这是一个社会公信力的问题。当然教育部也有责任,实施之后,北京上海肯定考生就增加,是不是就应该增加这些地区的录取指标。不影响这些地区本来的考生,这么做,这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还存在着诸如“异地高考”的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何时开始实施等问题有待解决,但是,诚如杜玉波强调的那样,“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异地高考政策”在经过“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的过程之后,终归会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交代。

热点三:校车安全

校车覆盖是系统工程 鼓励就近入学

2011年11月,甘肃正宁校车事故造成21人死亡;2011年12月,江苏徐州丰县校车事故造成13人死亡……在过去的一年里,频发的校车事故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工作报告时强调,校车安全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政府的重视程度之高,也说明,表面是校车事故,引发出来的却是更为复杂的如何办学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律协副会长施杰自去年开始一直在为呼吁平安校车奔走。“校车安全问题能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足够重视,这也是政府注重民生的一个表现。“施杰委员说。今年的政协会议,施杰委员的关注重点之一,依然是校车安全。他认为,校车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仅仅买几辆校车就了事。为此,他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不可盲目并校,而是应根据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否留守的情况,更新现有学校网点;第二,尽快颁布实施校车安全条例,进一步保障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第三,在推行平安校车的同时,可以大力推行寄宿制度;第四,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第五,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地区交通落后的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同样认为校车整顿是一项系统工程,她表示,在确保安全的校车到位前,应当有过渡性措施。只要考虑及时、组织到位,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配套资源,加快立法保证校车路权,制定校车安全技术标准,规划校车运营线路,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校车服务领域,并在税收、融资、贷款等方面为校车经营实体提供优惠和保障,按照“农村优先,西部优先,少数民族地区优先”的工作程序,覆盖城乡的中国校车体系应该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十分关注校车安全问题,但在政府承担责任方面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校车问题与《义务教育法》不够完善、贯彻的不够彻底有关。现在关于校车问题进行的讨论,基础观点在于校车应该由学校或政府统一配备,但实际上《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就近入学,如果这一点能够贯彻实施,那么除了农村地区以外,义务教育本身是不应该提供校车的,当下对于校车的现实要求超出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热点四:学前教育

政府加大投入 探索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学前教育欠账甚多。200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7.3%,未能达到“十一五”规划55%的目标。在农村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中国的学前教育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蔡克勤曾做过一项调查,“首先是入园贵,现在的学前教育收费,已高到让人无法承受的程度!”蔡克勤在北京的朋友告诉他,家里小孩一个月上幼儿园的费用要5000多元,“还说这样的幼儿园在北京不少。”而在浙上广等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年收费达10万元的“天价幼儿园”,蔡克勤感慨,“这幼儿园收费都远超过大学学费了。”

何时才能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普通百姓何时能享受到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针对这些老百姓希望尽快解决的问题,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安信义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虽然国家财政给予了支持,但是对庞大的幼儿群体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加大投入还是首要任务,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一些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安信义说。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刘焱曾提过一个提案,也是建议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她表示,为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非常重要,很多孩子入小学前没有受到最基本的学前教育,最后导致学业失败。但是不同的是,她明确建议仅纳入一年,“我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这个责任,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系统。但我本人并不主张把整个学前三年都纳入义务教育,为什么呢?因为义务教育的意义不光是免费,还是一种强制,对太小的孩子来说,家长还是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各地的入园难实际上都表现为入公办园难。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济顺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仍需加强,对民办学前教育,要有政策扶持。”她表示,现在南京给适龄儿童发放“入学券”,是个不错的办法,如果试行良好,建议在全国推广。

热点五:民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应消除政策歧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全国政协委员的分组讨论会上,关于民办教育的讨论也十分热烈。

在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看来,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整体水平不高,需要出台促进民办教育的政策和落实细则,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和步伐,充分调动各种机制和力量兴教办学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但是实践中,因为政策对投资回报的收紧、行政的过度管理,投资者对民办教育的前景却并不看好,全国政协委员、民生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学春介绍,自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民办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去年出现了大的拐点,许多投资国内民办高校的境外资本退市、退股,国内很多学校也纷纷被出让。他呼吁教育部采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调研,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决策。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也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一些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限制始终未能取得突破。这些问题包括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地位尚不明确,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尚未建立;与公办学校等政策待遇尚未落实;民办高校发展所需配套制度亟待完善。

3月9日,在“政协委员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为主题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也表示,促进高等民办教育发展,首先应尽快清理相关的歧视政策。

同时针对投资回报的问题,他建议,应该探索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盈利性还是非盈利性,这些问题有些争议,但是要先做起来,先往前推进,有些遗留问题可以在过渡阶段,通过政策去解决,这个还得尊重历史,尊重民办学校初始创办人的利益和贡献。

分类问题做好以后,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对于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就有了基础和依据。同时,民办学校的法人地位属性以及他的会计制度,一些资产的管理制度,还有税收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Featured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escp europe wirtschaftshochschule berlin see all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berlin top universitiesberlin 12 00pm feb 15, 2017 save I this content can be saved to the my activity tab in your user http://writemypaper4me.org/ profile

2012两会舆情报告:聚焦教育公平

【第一家教】中国网3月12日讯值此2012年两会(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针对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和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以及对近期热点问题的观点和意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合作,收集整合舆论,共同发布两会“舆情报告”。报告起止日期为2012年3月1日至3月14日。

  【3月12日综合话题舆情】

  3月1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各代表团举行代表小组会议和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两会”前夕,三部委共同下发了八条措施,要力争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也再次成为两会关注焦点。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报告中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显示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决心,给全社会以很大的鼓舞,教育公平问题也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及广大网友的热议。

  【代表话题(议案)词频分析】

  “不同省份之间,除了教育经费的差异,师资差距也较大。”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说,因为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优秀教师和学生“孔雀东南飞”现象有扩大趋势。

  “在同一省份内部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在山东省,不同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人均教育经费、教育普及水平、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办学条件等五个方面。张志勇在两会提出建议,以“定向招生”政策保障农村学子在重点高校的受教育机会。

  “异地高考”政策,虽赞扬声一片,但亦有两会代表委员提醒,异地高考问题复杂,各省情况不同,要在全国推行还面临一些难题,需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教育界代表石定果认为:“要设一些准入门槛才行,因为任何改革都不能大规模进行、敞开了去做。它是个方向,但需要分阶段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

  【委员话题(提案)词频分析】

  3月9日下午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张平、钟秉林、刘长铭、郗杰英、李和平、赵丽宏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提出,“教育经费要用得更廉洁,让老百姓更放心。按达到GDP4%的目标计算,今年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100亿元,这是非常大的一笔资金。这个钱怎么用,全社会都在关注。要用得更廉洁,更让老百姓放心。”在谈到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时,张平委员表示,“政府应该无条件接收、不打折扣地接收农民工子女上学。如果学生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衔接的问题要处理好。”

  择校问题一直是义务教育中久治不愈的症结,在社会上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反响非常强烈,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回答,“择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是最核心原因。”

  3月11日下午16时,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与网友谈“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时提到,“呼吁建立教育经费使用评估机制,这里边评估政府的行为,评估办学者的行为,希望能够建立一套评估机制,由社会甚至家长、学生、中介机构来参与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

  【媒体传播舆情分析】

  两会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2012年两会十大热点话题”开展了百万网民调查,“教育公平”以近9万票位居关注度排行榜第四位,排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之后。在教育公平分项调查中,68%的网友认为,高考设置地域录取线、加分等多道附加规则最让人感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截止3月11日,“教育公平”词条在新浪微博的搜索量已达到540247条,表明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异地高考等系列新政策出台后,网友对教育公平问题极大的关注度。

  由中国新闻社开展的“境外华文媒体老总看中国两会”问卷调查显示,在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两岸外交等领域的21项议题中,最受境外华文媒体老总关注的前5项议题分别为:反腐败;人民币汇率小微企业及宏观调控政策;食品安全;房价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道德诚信等社会心理问题。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果实网)联合腾讯网教育频道在两会召开之际,将教育政策与老百姓关心的教育话题紧密结合,特别推出了“我眼中的教育变化”两会大型网络征集活动。广大热心网友纷纷留言,提出了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和诉求。

  网友“平凡、TY”在留言中说:“国家的新政策很好,学校来了不少特岗老师,学历和素质都比以前好。现在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良好的教育!”

  网友“平平”认为:“择校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教育资源要合理分配,给一些偏僻校区的好老师多发一些工资。””

  网友“大漠孤烟”说:“综合素质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必须给那些敢于造假的人予以严惩。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对造假者严惩就容易导致教育的不公。”

  一位名为“无可奈何”的网友留言:“解决异地高考主要还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为随迁子女争取公平教育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那时候,天空会更蔚蓝。”

  【综述】

  温家宝在2009年1月4日科技领导小组会上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是国家发展之大计,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我国未来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利工具。

  2011年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教育城乡差异上,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随着“异地高考”在两会期间的热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难题。继山东省宣布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该省参加高考之后,教育部也表态将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带来了希望之光。

  不可置否2011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年,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地域差异这三大差异问题影响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这些问题都亟待稳妥有效地解决。

  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需要完善的教育改革体制,更需要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实处、细处落实改革政策。

  (撰文:李茜芸 莫林虎)

  【资料来源】

  1.《刘长铭:我的提案是建立教育经费使用评估机制,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新华网,2012-03-11

  2.《“超级中学”怪象:它为何成了教育资源“掠食者”》,新华网,2012-3-11

  3.《两会评论:为教育公平再烧旺火》,新华网,2012-3-11

  4.《两会授权发布: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政协委员就“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回答提问》,新华社,2012-3-10

  5.《李和平:择校的真正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人民网,2012-03-09

  6.《直击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2012-03-05

  7.《调查称近七成网友感到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中国新闻网,2012-03-08

  8.《两会调查发布:2012网友十大教育热望》,果实网,2012-03-08

  9. 《代表委员会诊“义务教育三大差距”》,新华网,2012-3-9

Rhythmische muster in der popmusikdie pattern-struktur vieler stile der pop- und rockmusik, aber auch jazzverwandter bereiche, haben den einsatz von computern in der musikproduktion diese begünstigt

全国中小学生学雷锋 “六个一”活动全面启动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国中小学生学雷锋“六个一”活动3月5日全面启动。广大中小学生将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

  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就是通过读雷锋故事、雷锋日记等书籍和讲雷锋故事,让今天的中小学生知道雷锋是如何对待学习、工作、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了解雷锋是怎样成长的。

  “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就是通过开主题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主题演讲等方式,组织今天的中小学生充分讨论什么是雷锋精神,为什么雷锋精神能够历久弥新,怎样传承雷锋精神,并结合自身的成长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家庭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为同学、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在社区为邻居和孤寡残疾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好事。

  倡议书号召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传承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习传承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争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合格公民;学习传承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争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好学生;学习传承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争做不怕困难、积极上进的好少年;学习传承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争做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栋梁之才。

第一家教开展学雷锋活动》

Er liegt zwischen der endmoräne des pommerschen stadiums am nördlichen ufer und der endmoräne der frankfurter staffel im https://bachelorschreibenlassen.com/ süden

袁贵仁:各地必须出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

列席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不论外来务工者是多是少,所有地区都必须要出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地方政策。

首先,袁贵仁耐心地向所有记者纠正了一个概念的错误。如今,大家口中广泛说的异地高考,其实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所谓的异地高考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不在这个地方上学却在这里参加高考。而我们要解决的是进城务工子女的高考问题,指的是父母在这里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孩子是在这里上学能够就地高考。”

袁贵仁强调,目前指导意见在审批程序中,预计很快出台。由于这个政策针对随父母跨省份学习的孩子,所以需要各个地区具体出台实施办法。而在本省份内流动学习的学生不存在这个问题。除了已经出台的山东政策以外,袁贵仁透露,各个省份已经在陆陆续续拿方案,所以宣布在2014年正式实施的山东省也未必是最早实现的。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袁贵仁也强调,不论随迁子女人数多少,各省份都必须要出台地方政策,给出解决方案。对于北京,不仅存在随迁子女人数众多,还有“高考移民”等众多问题,袁贵仁承认解决起来“压力比较大”,肯定要考虑到人口控制的因素,具体门槛由北京市来确定。

有记者提出,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存在赞助费或择校费问题,而且必须实名举报才能查,家长因不敢举报而怨言较大。袁贵仁称,幼儿园和学校不一样,幼儿园收费确实有的高些,有的低些,因为学前教育收费是经物价部门批准的,可以有差异。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各校收费标准必须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小学的收费思路其实是清楚的,重要在于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现有规定。此外他提出,像北京这种大城市,教育压力比较大,必须要对生源有所控制,否则的确承载不下。

Many childhood educators are not able to university essay service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and get frustrated in their attempt to provide a safe and nurturing environment to them

美国家长反思教育观:如何树立家长的权威?

近些年来,中国人在谈到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有点儿“言必称美国”的倾向。在大部分中国父母眼中,“美国方式”不仅代表了一种高雅的“文明风尚”,更是教育理念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体现和象征。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美国标准”之时,美国人却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否真的完美无缺。特别是在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儿童表现进行对比之后,美国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所推崇的方式方法是否足够正确。不久前,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曼女士出版的《养育宝贝》一书,更是将幼儿教育这一讨论热题再度推向了高潮。

  这位女记者在书中写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和修养,在豪华餐厅里,她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小孩不乱扔食物,而法国小孩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饭”;“法国孩子玩耍时不需要父母陪着,所以他们的妈妈有足够的精力装扮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描述让美国人跌破了眼镜,羡慕到了极点。那么法国人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树立家长的权威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雷诺博士补充说,权威和爱并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两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事实上,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赢得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孩子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那么,如何培养家长的权威呢?

  接受采访的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他们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认真地付诸实践。埃里克说,其实施行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间的共识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双方一个人告诉孩子“可以”,而另一个人却说“不”,孩子便不会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利用父母间的分歧来做坏事。另外,权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树立和体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在管教儿子的同时,埃里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为“权威不等于专横和专制”。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到畏惧,如果他们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们连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绪抒发都要禁止,那么他们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斯·多尔托提出的“冒险”学说,在对儿子进行一丝不苟的严格教育的同时,这对夫妇也没有忘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雷诺博士解释说。

  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美国幼儿教育强调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足、慷慨、无条件的关爱,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游戏,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鼓励他们的天性尽情发扬,用表扬代替惩罚等等,而这些理论法国的教育专家们并不完全认同。

  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玛丽·吕克医生认为,所有小孩子都会想要大人时刻待在自己身边,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本领。

  吕克医生建议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游戏,更不要在游戏时给孩子太多“直截了当”的提示,例如“应该把大象涂成灰色,应该给布娃娃穿这件衣服,当心沙发”等等。当一个孩子太依赖父母的帮助时,他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无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吕克医生认为,从3岁起,小孩子就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并且也有了抵御一定程度孤独感的心理强度。从这个年龄开始,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萌芽,想象中的世界开始向他们展开。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去干扰他们,他们可以与布娃娃对话几个小时,能够自己编出各种故事。然而,这对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通常家长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在没有他们看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待着。

  那么,如何教导孩子学会独自玩耍呢?如何帮助他们培养独处的能力呢?埃里克和娜塔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娜塔莉首先向儿子做了清楚的说明:“你可以在我身边玩,但这不等于说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后,她建议儿子把图画本和积木带到身边。“家长的在场会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释说,“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参与游戏并不比待在他身边更重要。你可以尽管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时不时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会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作品’。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达你为他骄傲的心情。”

  接下来是要培养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玩耍的习惯。娜塔莉首先确认了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比方说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后她向儿子解释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把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了房间的某个角落,慢慢地,儿子便爱上了这个“属于他”的角落。她总是让房间门保持打开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证实,房子里的响动会让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几次儿子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马上塞给他玩具,而是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次把儿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时,娜塔莉都会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20~30分钟,所以他每过一会儿就来找你是很正常的。这时你要对他说‘我不陪你了,你看起来玩得很高兴,我要准备晚饭’。”娜塔莉说。

  雷诺博士认为,让孩子和他的玩具单独待在房间里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创造新的游戏,编出新的故事。儿童通过独自玩耍,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他的想象世界,他还可以克服对空虚和无人的惧怕,并将孤独的时光转化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经历。“独处的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

According to a patent number 7418668 a method for changing a color value and/or level of opacity value of a glass appearance window frame for an application window topspyingapps.com/ is descri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