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者,如扶醉人

13,540 次浏览 评论关闭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校一名教师发现,他所任教的一门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学生考试成绩不真实。这位教师在作了严谨的分析调研后判断,虽然考试看起来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但这些高年级学生运用网络开通的便利,相互之间有了串通。这种“作弊”并非简单地抄袭夹带,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隐蔽性。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心照不宣,装作不知道,成绩照算,根本不会有人察觉;或是将情况整理后上报教务处,对有关学生做出严肃处理。

这位教师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等于姑息了学生投机取巧的错误行为,显然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第二种做法虽然能达到惩戒学生的目的,但取证相对困难,而且学生也很难从中受到教育。于是,他想出了第三种做法:用自己的技术揭穿学生的“技术”,然后给学生机会,让所有相互串通、考试成绩不真实的学生主动前来说明情况。后来的情况不出他预料,心中有“事”的学生纷纷到他办公室承认错误,并愿意重新考试。其实我认为,是否重新考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这一场考试中都已经过了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个事例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一,我们往往习惯从自身角度判断事物的是非、好坏、优劣,却很少从学生角度看待、分析问题。

同一个问题我们和学生的看法往往差别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从教师的角度,我们做出“职校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一结论,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恐怕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他们能说出种种道理反驳我们的结论。比如,不是我们学习动力不足,是我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校的课程吸引力不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是所学的知识距离我们的需要太远;等等。哪怕教师的看法是百分百正确,学生的看法是百分百错误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看法,也难以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何况很多时候,教师的看法未必百分百正确,学生的看法也并非一无是处。

多数职业学校不允许学生化妆,不允许学生烫发、染发。据我所知,不少学生对此类规定颇不以为然。学生认为,他们作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职业人,学着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何错之有?浓妆艳抹,不仅校方禁止,就是在学生中也是没有市场的。但学着化点淡妆,增加点个人的魅力,就一定要被禁止吗?就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吗?笔者认为,这起码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即使学校要禁止,也应该经过讨论的程序,引导学生如何着装,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对这类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话语权,统统由校方单方面地制定规定,就等于把学生放在了学校教育的对立面,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叛逆。

一个已经毕业的女生告诉我,回忆在校生活,乐趣之一,就是偷偷把指甲染成各种颜色,试用各种唇彩,并与检查的教师“斗智斗勇”。她还告诉我,当教师在课堂上呵斥道“作为学生,做指甲、染头发,你们以为这样就是美吗?”,她们几位女生就会在下面小声齐答“美”。我相信,教师是真觉得那样不美,我也相信,学生真心认为那样很美。这两“真”相互碰撞,碰出了对立,但却把“教育”碰没了。如果教师能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理解学生,如果学生能体会教师的用意和善意,那么双方就都向“教育”靠拢了。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绝非鼓励中职学生化妆,笔者只想传达,学生是在成长中的鲜活的生命,不是可以任由教师拿捏造型的、没有生命的泥人。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其二,以生为本,应体现“扶醉人”的责任与使命。

以生为本是从以人为本的引申和发展。但以生为本,不能是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被关怀、被教育、被启蒙、被鼓励的对象,而应该通过教师的种种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尊严是任何人不能蔑视的,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自己的价值是任何人不能忽视的。反之,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一天意识不到自己的尊严、权利和价值,那么,我们所实施的教育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朱熹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我理解,中职学生的种种偏差犹如朱子说的“醉”。醉,是他们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教师否定就消失的,不是教师说不可以就马上能改掉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以生为本要求我们去做的不是在“醉人”面前,以我们“清醒”的身份来批评他们的“醉态”,而是要迎上前去“扶”他们,进而用各种方法帮他们“醒酒”。批评“醉人”,只能表明自己是“清醒”之人,于“醉人”毫无益处;“扶醉人”并使之“醒”,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由此我想到,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我们绝不能止于批评和斥责,重要的是我们的反思和行动。反思是否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对,是否是课程太难太枯燥,学生到底想要学些什么,等等;行动以生为本改变教学方法,调节教学难度,主动了解学生……

一个“搀扶”往往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意义。

当然,“教学者如扶醉人”的前提是“扶醉者”自己要有力量,倘若“扶醉者”自己就是个醉汉,那是无法履行“扶醉者”的职责的。退一步说,即使“扶醉者”十分清醒,但如果没有扶醉的意识和力量,当出现“扶得东来西又倒”的情况时,恐怕“扶醉者”也就与“醉者”一起倒下去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扶醉者”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醉者”不倒,而是要让他们回到“清醒”的状态,要让他们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也能卓然正立。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Ihr studiumplus team suchen spic login aktuelle news wz termin absolventenfoto uberprufen termin absolventenfoto 2017 master wahl der hochschulbetreuer 2

评论

太好了,沙发还是空的,要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