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启蒙第一课

16,404 次浏览 评论关闭

  中国实行现代学校教育已有110年的历史。有别于传统私塾教育的“颂弟子规、行开笔礼”,如何上好第一堂启蒙课,特别是承载着根基教育的语文第一课,就成为历代教育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毕竟,第一课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极为重要——那些貌似浅显、简单的文字,其实是奠定人生基础的最重要篇章。

  110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天地日月山水土木

  第一堂课认八个字

  1904年开启的现代学校教育,与新学制相匹配,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一套《最新国文教科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近代意义上的小学国文教科书,共十册,由吴眺、张元济、高风谦、蒋维乔等当时最有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编辑。

  为了编好这套教材,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讨论,在编写学童入门的第一册时,往往“为一课书,共同讨论,反复修改,费时恒至一二日。每课设生字四至五个,取笔画简单,使儿童脑力不伤;每课皆附插图,增加儿童兴趣”。最后,他们确定了以文字笔画的多寡作为深浅的依据,第一册教科书采用的字,五课之前限定6画,十课之前限定9画,以后逐渐增加至15画。教科书采用的字,也限于通常日用者,绝对不取生僻字。

  《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一课是识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而且笔画简易,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没有一个字超过6画,很受孩子们欢迎,几个月就风靡全国各地。

  出版几年后,有一位福建小姑娘读到了这套教材,许多年后仍然念念不忘:“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线装本《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这个福建小姑娘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冰心”奶奶。

  教育家联手漫画家

  《开明国语课本》受好评

  近年来,民国小学国文课本深受好评,其中最为大众称赞的就是叶圣陶1932年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

  《开明国语课本》由开明书店出版,共八册,这套读本图文并茂,具有浓郁的儿童文学色彩。文字部分由叶圣陶亲自主笔,叶圣陶好友、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绘制插图。据叶圣陶晚年回忆,这套课本一共四百多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改编和再创作,没有一篇照搬别人的作品。

  课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小学教员的普遍赞誉。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还有学习兴趣,教科书就应编成《开明国语课本》这个样子。1980年代,有人请叶圣陶写一篇《我和儿童文学》的文章,叶老又谈起了当年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感想:“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这套教材第一册第一课也非常简单,只有短短的两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但鲜活生动,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特别适合儿童读写。

  “来”改成“去”

  梁实秋版教材神来之笔

  民国小学国文课本编写比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参与编写的大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是标准的大手笔写小文章。

  抗战期间,知名学者梁实秋主持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务工作,聘请一位模范教师撰写小学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文。课文很短,只有几个字:“来,来,来上学。”印出来后颇受非议,认为对于启蒙儿童来说这些字太深。后来梁实秋为商务印书馆主编教科书时,特地邀请一位当时批评最激烈的学者撰写,并且预支了稿费。一个月后,那位老先生把稿费退回来,说实在编不下去,梁实秋只好另找他人,最后定为“去,去,去上学”。

  为什么把“来”改成“去”呢?许多人都不理解,认为毫无必要,但是细细琢磨便可领会其中的妙处。这一字之改,把原来由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召唤,改为家长对孩子的主动催促和学生自己对读书的一种自觉追求,包含着父辈对子孙的希冀,又唤起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实在是神来之笔。

  多个版本“第一课”

  彰显鲜明时代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文”随之更名为“语文”,国家在出版总署设立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原开明书店的部分编辑人员,负责中小学教材的编审工作。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主要从事中小学教材和教育图书编写和出版,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兼任社长和总编辑。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语文教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歌颂党和领袖为主。第一套小学教材中第一篇课文内容是这样的:“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当时还处于新旧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保留着旧的特色,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也为繁体字。1950年代末,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第一篇则是这种风格:“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散,全国各地自行编写了各种各样的“革命教材”,但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课大部分都是“毛主席万岁”。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变成了“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重现轻快文字

  第一课学诗词

  进入1980年代后,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大幅度修订,政治宣教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明显减少,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显著增多,小学语文重现了久违的轻快文字。这个时期的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主要以识字为主,内容是“比大小多少,前后左右”。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第一课是:“人民大会堂,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国家教委刚刚颁布的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前后共使用了十几年,第一课是“我是中国人”。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2001年启用。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是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一首启蒙诗,十个数字连成一首诗,趣味盎然:“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谭秋)

And if that’s not enough, why not take a trip help for homework homeworkhelper.net/ to cork opera house or sample some more appetizing local foods at the famous english market

评论

太好了,沙发还是空的,要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