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延续19年的爱心接力故事

11,420 次浏览 评论关闭

一段延续19年的爱心接力故事

——南华大学师生爱心接力照顾退休教师夫妻

  近日,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收到了一封来自加拿大的感谢信。写信人孙颖是学校退休教师孙秀英的大女儿,她满怀真情地表达了对学校自1993年起给予其父母多方面无私照顾的感激之情。

  孙颖的母亲孙秀英、父亲曹克敏,均是南华大学退休教师。他们的两个女儿上个世纪90年代就分别去了加拿大和日本。1993年2月,曹克敏教授重病卧床。从那时起,学校就成立了“护理曹克敏学雷锋小组”,每个年级负责一年,直到1998年7月曹教授去世。

  留校工作的1997级护理小组组长唐海林回忆:每次护理,都是一次对细心与耐力的考验。为了避免学习与护理的矛盾,护理小组成员经常是清早赶到孙教授家,给曹教授喂牛奶、面包,清洗尿湿的衣服、被子,然后才匆匆赶到教室上课。他们还利用课余和广播体操时间为孙教授煮饭、洗菜;晚上还要背着老人去厕所洗澡。每天他们要去四五次,一个个经常累得筋疲力竭。

  喂药是基本的护理工作。每天要喂3次,各种药加起来一次要喂十多片,病人舌头僵硬,食道肌肉痉挛,吞咽困难,喂一次药要花半个小时。喂饭就更难了。病人的牙齿已经全部脱落,有时,喂着喂着,病人肌肉发僵,还得停下来给他搓一搓,揉一揉,等病人肌肉、下颌能动了才接着喂,饭凉了,得重新热。这样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才能喂完。

  1998年7月18日,曹教授弥留之际,连连挥着手,嘴唇喃喃在动,孙教授侧起耳朵听了半天,含着泪对大家说:“他的意思是,谢谢,我要走了,谢谢同学们!”

  曹教授去世后,同学们表示:爱心传递、接力不止,关心和照顾孙教授的接力棒会不停传下去。

  2001年秋天,73岁的孙教授不慎骨折,不能动弹。护理小组的学生每天往返医院和孙教授家,帮她洗衣、送饭,还要按照医嘱为孙教授按摩。出院后,孙教授虽然借助拐杖能进行基本活动,但上下楼却仍是个难题。为了能让孙教授多晒晒太阳、多看看风景,每天,护理小组的学生轮流背着孙教授上下楼,大家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

  2004年春节前夕,孙教授突发脑梗塞住院,从此丧失了自主生活能力。孙颖为母亲雇了两位专业保姆。唐海林主动对两位保姆进行“培训”。连续3个月,唐海林带领保姆熟悉孙教授的一切琐碎事务,譬如孙教授喜欢吃什么、菜要切成什么样、窗户开多大才能既保证通风又避免灰尘进入等,唐海林仔细地反复向保姆说明示范,直至她们熟记于心。

  2012年4月,孙教授又一次脑梗塞复发,孙颖赶忙回国照顾母亲,正好遇上学校的有关领导、老师、辅导员以及护理小组的学生赶到医院去探望孙教授。“在今天商业化的社会里,能坚持多年给退休老教授送去情谊和温暖,实属不易。这种风气也许在别处已不多见,但我在南华感受到了。”孙颖满怀感激地对文校长说。

  十几年过去了,护理小组的成员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为孙教授送去关心。唐海林留校后,孙教授甚至将自家的钥匙给了他。孙教授病重时,有时甚至连女儿都认不出来,但看到唐海林,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来,努力地张开嘴巴,仿佛要对唐海林说些什么。孙颖十分感激唐海林多年来对母亲的照顾,多次表示要以丰厚的物质表达谢意,但都被唐海林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照顾孙教授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人世间还有许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

  唐海林的一席话,也道出了19年如一日坚持爱心接力的南华师生的心声。(陈健平 艾文英 记者 李伦娥)

评论

太好了,沙发还是空的,要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