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基地。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规范化的教育过程。这需要全体教职工做长期细致的工作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工作中要坚持“思想疏导是基础,激励引导是条件,创新管理是关键,齐抓共管是保障”的工作原则和思路,突出“社会公德、学习态度、生活能力”三个重点。
一是思想教育。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和“灵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应下大力气努力探索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运作机制,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加强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环节的渗透,并融合于学校各项工作中;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带动和促进青少年的养成教育。
二是氛围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的全体员工要率先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以和谐的思想塑造学生的独立精神、健全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是细化管理。古人云:“诚于心而形于外”。如何引导学生把思想上已明白的道理正确地表现出来,具体运行策略是:
1、建立科学有效地引导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文明竞赛活动等,诱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把使养成教育具体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之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休息、学会饮食,学会交往等,紧密结合所在班级管理条例的内容,做到节提醒、日小结、周通报、月总结,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
3、实行自主化管理下的学生自我调节机制,组建一支学生管理队伍,设立学生自主管理流动岗、文明哨等,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4、实行家校结合,学校要与家长及时沟通,通过月评卡、家长通知书、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情况,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是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可能一劳永逸,习惯的养成是外部刺激通过内心作用的一个日积月累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所以,“抓反复、反复抓”是我们工作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五是纪律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长思想的中学生来说,强调必要的纪律是必须的,这些纪律主要是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等。有了纪律,中学生就有了一个做人做事的行为底线,按照这些纪律来对照自己的作为,吾日三省,日久弥坚,良好的习惯自然会养成。
六是注重实践。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又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实践体验是实现养成教育的最佳和最终途径。学校养成教育领导小组要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养成教育实施细则》、《学生一日学习规范》、《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训练内容和流程,举办行为规范提高班,组织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示范表演,参加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小市民监督岗、文明示范岗等实践活动,开“五小”教育活动,使人人成为“五好小公民”。即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社会中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学校里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善于合作的“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