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学院
 
学院首页 > 校长在线 > 课堂对话有滋有味才是王道
课堂对话有滋有味才是王道
作者:letsno1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5.01.05  浏览量:65807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网】【家教】推荐阅读。

一个下午听了两堂小学语文课,毕竟是精心准备的市级公开课,无论从上课的流程,还是问题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展示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真的没有亏待后面黑压压的听课者。我知道,为了这次活动,参与上课的每个人都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反反复复打磨,这显然是对参与活动人尊重的体现,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活动而高兴。

如今,无论听什么样的课,除非执教者不允许,我喜欢变成听课者和摄像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把课堂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以便回家后反反复复地观看,从而找到课堂灵动得规律来。真的佩服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长年在学校听课,据说写教育学专著时,先生听的课不下于2000堂,这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听两节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辈们在不断地奋进,作为后来人,我没有理由松懈,尽管身体不太灵光,但是,专注于课堂,这似乎成了自己的使命。不知为什么,只要课堂索然无味,我都会觉得自己有一种罪孽感,不能够有所作为,课堂就是典型的浪费孩子青春年华,这是不道德的。

戴维·伯姆先生认为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精彩的对话,弗莱雷先生觉得课堂对话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应该是压迫式的,佐藤学认为课堂的生命在于挑战与冲刺,这些论断都要求我们的对话有滋有味,否则,课堂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这两堂语文课,所教的孩子都是四年级的,自然只需要我们的执教者敢于鼓励孩子,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孩子们是能够与老师演绎精彩课堂的。原因很简单,毕竟这群孩子已经处于小学阶段的中间阶段,他们天真而不羞涩,大胆而不张狂,只要执教者引导得当,我们能够欣赏到课堂有滋有味的对话。

也许是有意安排,也不知道是本能的需要,我发现两堂课尽管上课的人不一样,内容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在关注课堂情境的设置,从视频显示,他们在上课前,都用了将近四五分钟的课堂铺垫。自然,目的性非常明确,一方面让孩子尽快回到课堂,另一方面可以更快走进文本。从这一点上说,平日里,许多优秀的教师喜欢提前一两分钟进课堂,严格意义上说,与今儿看到的一样,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快的进入上课状态,这总比上课铃响了,孩子们才气喘吁吁地进教室,老师才急急忙忙拿着导学案走上讲台,不知要强多少倍。

当然了,课间十分钟,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到外面放松一下,老师提前走进教室,不是提前上课,这一点要搞清楚,而是非常流畅地与孩子对话,渐渐地,铃声响了,就算有极个别孩子刚刚进来,也不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氛围。

我知道,小学生与初中生不一样,他们常常等到铃声响了才想着进教室,有时候,眼巴巴地听着铃声,如果稍不如意,说不定还会在外面闹别扭呢?这一点,年龄愈小愈是如此。

这两堂课,问题的设置都是有层次感的,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孩子们不怎么累,老师尽管紧张得需要看看手表,但是,整个课堂,师生的对话没有因为是公开课,就会失去本来的节奏。一堂课,想要让对话在流程中有滋有味,需要执教者不慌不忙,知道自己什么情况干什么。我发现,两位老师都始终把学生放在眼里,无论哪个角落的孩子,都能够照顾到,不回避问题,一直都作为引导者、鼓励者以及规范提升者而存在的。我知道,后面一大群听课者,这本身就是课堂的一部分,执教者不需要维持什么纪律,可以说,上公开课,执教者不需要考虑什么课堂秩序问题,反而需要给孩子适当地放松。一位老师课前让孩子谈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另一位老师让孩子搓搓手,揉揉脸,这些小事儿恰恰能够给孩子亲切感,毕竟大冬天,又举行这样的活动,再加上后面黑压压的听课者,执教者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显然,课堂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发现,成功的课堂,那是师生共同智慧生成迸发的结果,事实上,孩子们整堂课都显得热情高涨,没有什么冷场,问题的回答自然会特别的精彩。有人说,这样的课堂,事先有没有搞一些虚假的东西,回家后,问了参与上课的儿子,执教者显然没有预先给什么答案,只是匆匆见了一面而已,可见,执教者、组织者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我觉得活动的组织者不愧是特级教师,他明白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没有安排执教者上第二课时,而是选择第一课时,这就需要执教者从双基开始,更好地让孩子走进文本,而不是咿咿呀呀地搞一些无厘头的展示。四年级,需要执教者认真把握字词,两堂课都能够关注生字词的学习,无论是读音,还是写法,都能够鼓励孩子想办法记住,同时带动全班孩子去评判,从而提升课堂认字识字的效果。当时,我希望能够检测一下,说不定对孩子的记忆会更明显。但是,在公开课上,执教者都不会把默写环节融进来,都会偷偷地放到课后,这也情有可原,毕竟时间不等人,从老师反复看手表可以判断出。

时下时髦的就是小组合作,尽管孙维刚先生特别反对,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执教者、专家们的行为意识,他们觉得一堂课没有这样的形式,就如一方池塘没有荷花之类的植物点缀一样,缺乏新意。两位执教者也安排了小组合作,他们也明白,这样的合作无非是做做样子,自然设计出来的问题也是特别简单的,往往是问题提出来了,其实就有孩子已经在举手,但没有办法,谁让这是公开课呢?佐藤学先生认为,课堂什么时候才需要小组合作,那就是课堂发生困难的时候,这时候,小组合作才会真正有意义。也就是说,课堂问题的设置需要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所有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显然,这样的想法,在公开课是很难把握的。

执教者面临并不熟悉的教学对象,一方面要满足专家领导的口味,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思考出像样的答案,更何况这是第一课时,对于孩子们而言,显然是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也就决定了小组合作问题设定的难易程度总是出现偏颇。我们这些听课者能够理解执教者的尴尬,也就不会过分挑剔,毕竟,上一堂公开研究课,那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儿,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目光来审视一切。

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尽管因为小组合作似乎有些肤浅,但是,执教者在展示提升环节,还是体现出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不拘泥于知识本身,而是倾向于如何理解和运用知识,总结知识学习的方法,这对于孩子今后课堂流程对话无疑是有利的。

执教者评价孩子的回答,不是敷衍地说好,而是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这与以往一些公开课相比,无疑务实多了。我非常庆幸,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本身就是从一线走出来的,如今依旧扎根于学校,这样的组织者给课堂的指引无疑是有实际意义的,不过分追求虚热闹,有利于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曾几何时,听公开课,我喜欢记流程以及板书之类的东西,如今,我更多的关注课堂的亮点,想象,如果自己处理这样的环节,该怎么办,如此,常常会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了,每每听完后,写听后心得,那是非常自然的事儿,就像今儿写的这篇文章一样,不能够写出点东西,总觉得听课显然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灵魂。

这两堂课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都选择了拖堂,这在平日里是不允许的,为啥,孩子的课间就那么点时间,如果人人都如此,执教者无所谓,反正下一堂课不是自己上,完全没有必要为放松自我而揪心,可孩子们就是不一样了,他们总是课堂的主角,那一堂课都不可缺,难怪许多孩子对于老师的拖堂耿耿于怀。然而,这两堂课的拖堂,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执教者追求课堂的完整、完美,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老师在时间把握上没有做得好,事实上也很难做好,为啥呢,流程是固定的,但是人是活的,课堂在动态变化中难免会跑偏。

可以说,课堂的对话想要有滋有味,确实需要置身讲台的人一辈子思考,不懈追求,这样下去,你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对话产生,想到此,我顿觉肩上的担子加重了。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1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