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学院
 
学院首页 > 校长在线 > 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一)
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一)
作者:welson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7.05  浏览量:25831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也离不开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家庭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青少年降临人世的第一个驿站,当然是其成长过程的首任养育、引导、教育的施行者,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

    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个家庭的责任,更是父母应尽的义务。

    首先,父母要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渠道,从启蒙教育开始,在育人的全过程中,始终关注其品德行为和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小至吃饭、睡觉、起居、卫生、待人接物,大至前途理想,爱国奉献等,都需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感染、熏陶孩子,教育孩子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做人榜样,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 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得很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率先垂范,正如广告设置的情景一样,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第三,重视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其血缘关系的特殊性、家长的权威性、个体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种教育优势对孩子的人格、习惯行为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态度,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

    第四,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耳濡目染的优势,营造一个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文明、勇敢、进取的性格和平等、宽容等意识。

    第五,家庭教育要走进青少年的心灵。当今的青少年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广泛,追求自我价值的取向日益明显,生活中时常发生父子(女)、母子(女)严重对立,无法沟通交流,甚至矛盾激化,导致一系列不该发生的悲剧,其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每位家长面对、研究、解决。笔者认为当今青少年多处在独立子女家庭,与父辈儿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生活语言、兴趣爱好不同,家庭内缺乏同龄人那种朋友式、平等式、民主式、讨论式的心与心的交流,对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难以自我解决,因而更需要家长与其进行心灵对话,以朋友式的姿态疏通引导,走向阳光。

    第六,家庭要解决好五个矛盾。一是在做人上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不能一边给孩子讲爱惜粮食,讲究卫生,一边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礼让为先,一边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一边沉溺于扑克麻将。二是在生活上处理好“贫教”与“富教”的矛盾。不能口头上要求孩子生活节俭,却千方百计带着孩子吃各种营养品、滋补品;不能总要求孩子衣着朴素,却一年四季总要花样翻新;不能一面希望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一面又拿孩子作为比邻居攀比的对象。三是在思想上处理好“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不能一方面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让孩子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竭尽全力地给孩子加码给钱,购买高级物品,让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不能一方面埋怨孩子好吃懒做,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却总把最好的让给孩子先吃。第四,在教育内容上,处理好“重智”与“轻德”的矛盾。要克服进学校只问成绩和排名,不问行为表现的现象,回家后只查作业和练习,不管孩子行为失范的现象,纠正“高分就好,其他拉倒”的人才观,树立“成才先成人,成人先修德”的教育观。第五,在教育方式上解决好“放纵”与“专横”的矛盾。克服孩子破坏公物、滋事生非、打架骂人时家长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便宜而自鸣得意的错误做法。坚决纠正有的家长为弥补孩子“胆小手善”缺陷,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该出手时便出手”的极端倾向和放弃对孩子的管教问题。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