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为人之道
哲学家认为,人生最高的目标就是幸福。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幸福就是享受人生,以及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里的“享受”既指物质享受,更指精神享受。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就在于他的心灵,人要表现他的人性,就必须充实他的心灵。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充实,孔子认为首先要有高贵的人格。
孔子的人格内涵简言之可以概括为“仁、义、礼、孝”。“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总则,它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温、良、恭、俭、让、信、敏、惠、智、刚”等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实现这些道德规范呢?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是核心,义是行动,礼是范围,孝是发端。
《论语》中有子贡、颜渊、樊迟、原宽、阳货、子张问仁的记载与论述。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能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前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的给人民许多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样呢?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了!尧舜尚且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使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吧。”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宪问》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 。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
原宪问怎样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应该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仍然做官拿俸禄,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些毛病都能克制,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至于算不算做到仁,我不知道。”
《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只也,而往拜之。遇堵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暗中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才去拜见他。两人却在途中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近前,可阳货说:“把自己的宝物藏在怀里,而听任国家迷乱,这样做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不可以。时间流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这五项,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项?”孔子说:“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的役使别人。”
通过以上六个片段的阅读与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何为“仁”?仁即爱人,既要洁身自好爱自己,又要必恭必敬爱亲人,更要真心真意的爱他人。可见孔子的“三维之爱”是一种突破个人、家族、种族的博爱,是一种博大的人类之爱。
爱自己容易,爱亲人也容易,惟独爱他人难,能否爱众人也就成了圣人与庸人的分水岭。就连孔子都说仁做起来很难,只有颜回可以在长时间不违背仁德,其余弟子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的确作到仁很难,但并不是“仁”只是少数贤人才能做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孔子又说:“仁,距离我们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心灵到了。”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真诚的信念,只要你让“爱人”的信念在心灵里存在,你就做到仁了。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有。”只要让仁爱之心充满心灵就可以了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说不做是不行的,“巧言令色,鲜仁矣。”生活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条:
一、择仁而居,择仁而处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性相近,习相远。”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孔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处所,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安贫守道,努力推行仁德。“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居于仁德之乡,久则化矣,正所谓“耳濡目染,若有天成。”成语“一傅众咻”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清代陈确《大学辨四•答张孝夫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譬之与释子非佛教,与婆子言无阎王,一傅众咻,祗自取困耳。”一个人教导,许多人在旁扰乱,学习环境不好,干扰太大,学习就不能取得成就。最好的例证就是“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住家靠近墓地,孟子就和临近的小孩子读学会了祭祀,学着人家哭哭哀哀埋葬死人。孟子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能让孩子呆下去。”于是就搬到了集市旁住下。在市集上孟子又和临近的孩子学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说:“不行,这个地方也不能让我的孩子呆下去。”于是又把家搬到了学校旁。在这里孟子学会了学校中的一切。他和孩子们做游戏,往往是怎样守秩序、讲礼貌。这时孟母才放下心说:“对啦!这才是我的孟子适宜居住的地方。”最后孟子学有所成,被称作“亚圣”。可见环境的影响是无形的,有效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人生在世一定要与人相处,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呢?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君子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要以讲习诗书礼乐文章学问来聚会结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帮助来培养仁德。“和好人交朋友,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人居,如入 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蚀,自己随着坏了。所谓“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我们要知道“择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谢觉哉)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论语•季氏》篇中早有论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习于歪门邪道的人交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与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好人不和坏人交朋友,坏人和好人交朋友,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极不相同的品性与兴趣和爱好。下面为大家讲两个典故:高山流水、管鲍分金。
春秋时期,钟子期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辨音。有一次,钟子期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刚刚弹琴描绘高山,钟子期便说:“弹的多么好啊,巍峨高耸像泰山一样。”过了一会,伯牙又弹流水,钟子期又说:“弹的多么好啊,浩浩荡荡如同流水一般。”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弄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知音了。知音相赏,志趣相投,相得益彰。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出资少却分利多,鲍叔牙认为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无才而是未遇明主;管仲临阵脱逃,鲍叔牙认为是为了孝顺老母,不是贪生怕死。后齐国发生内乱,管仲随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随小白掏到莒国。内乱平息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赶回齐国争夺王位。管鲍二人各为其主,在战争中管仲射击小白,箭头正好被衣带钩住了。结果小白先于公子纠回到齐国,做了齐桓公。管仲与公子纠回到鲁避难。后来鲍叔牙借鲁国之手杀掉了公子纠,管仲也被遣送回齐国。齐桓公为报一箭之仇要杀掉管仲,鲍叔牙一再劝说齐桓公,管仲得以幸免。并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管仲的确是一位政治奇才,上任后励精图治,使齐国雄居天下。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君子成人之美”正是鲍叔牙的努力使管仲的政治才能得以实现。可见“益友”可以使人成就事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在世不可能永远幸运,在你厄运临头时,有人还了解你,那就是知己。鲍十牙就是管仲的知己。用三毛的一句话结束本段的论述:“雪中送炭,贵在真送炭,而不是语言劝慰。炭不贵,给的人可真是不多。”
二、守君子之道,行君子之事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在整部《论语》中,“仁”的论述最多,其次就是“君子”,《论语》中论述君子的大约60多处。那么孔子对君子是如何定义的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君子的根本又是什么呢?“仁义”二字。“仁”在上面已有论述,这里重点讲“义”。“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义为根本,用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义,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义,这就是君子。任何一个概念都既有它的内涵又有它的外延。君子的内涵就是“仁义”,那么它的外延又是什么呢?“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牛,向孔子问何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又追问了一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以乎?”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又和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反省自己,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呢?正所谓,心地无私天自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君子”的外延就是,心底无私,无忧无惧。
既然我们了解了“君子”概念,我们生活中又该怎么做呢?有原则可依吗?有。
《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九个方面用心考虑:看,考虑看的是否清楚;听,考虑是否听的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用心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和于仁义。可见君子“九思”就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九条原则或标准。下面见逐条阐述。
辨明贤愚 分清是非
常言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做到分清是非,辨明贤愚是不易的。孔子说:“人们称赞言论诚恳笃实的人,但要注意区分是君子呢,还是神色伪装庄重的人呢?”要辨真伪,孔子认为既要听他的言论又要观察他的行动。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见了生气的说:“真像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再谴责他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这个人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辨贤愚忠奸,在一个人的社交生活中十分重要。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两人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八拜之交。庞涓为人刻薄,嫉妒心强;孙膑心地善良,诚实守信。后来庞涓到魏做了军师,临行前对孙膑说:“日后有机会一定要举荐孙膑,共富贵。”
庞涓到了魏国,出众的军事才能,使魏惠王屡克强敌,庞涓声名远播。由于嫉妒庞涓并没有像说的那样推荐孙膑。后来由于墨子的推荐,魏王让庞涓修书,聘请孙膑到魏国,庞涓只好硬着头皮去做。到魏国后,魏王对孙膑的军事才能十分佩服,想拜孙膑为副军师,此时庞涓又假意谦说孙膑应做正位。孙膑做了正位,心胸狭窄的庞涓一直想找机会除掉孙膑。于是庞涓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在魏做官,心却向着齐国。”魏王大怒以私通齐国之罪,将孙膑的膝盖去掉,并在脸上刻“私通外国”四个字。庞涓装模作样的在孙膑面前哭了一通,孙膑不明真相还对庞涓十分感激。事实上庞涓只所以留孙膑是为了那部觊觎以久的《孙子兵法》。为了感激庞涓对自己的照顾,孙膑每天都在竹简上刻写兵法。后来孙膑知道了庞涓一直在害他,于是装疯卖傻以避祸。后来,由于墨子的筹划,齐威王将孙膑救回齐国。孙膑以“围魏救赵”“增兵减灶”计谋大败庞涓,并于马陵道射杀庞涓。
一个文韬武略的军事奇才,因疏于辨人,险些丧了性命。“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知,知人。”“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辨明贤愚的同时,还要分清是非。是非的标准是什么呢?“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于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就成了世人的价值取向之一。古往今来“激于义”而抛头颅洒热血者不可胜数。
博闻强识 善纳忠言
孔子对学生仲由说:“知道道德的人少啊,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对于一般人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不知道道德也是可以理解的。孔子曾说:“生来就知道知识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了。然而‘生而知之’的人是没有的,就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者。”
由此,重要的是人要对自己的无知要有清醒的认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想达到由不知到知的境界,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资质不同,领悟的程度自然也有不同,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古之学者为己,今着学者为人。”
学习是可贵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我们一定要向可学之人,学习当学之学。绝不可不分对象,学不当学之学。“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听,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学习;多看,记在心里。君子不仅要向人学习,还要向书籍学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衅矣夫!”广泛的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
遵循君子之道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善纳忠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也是有过错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不改,这才叫做过错呢。更何况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和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更改,人们都仰望着。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君子要善纳忠言。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既是文明的体现,又是一个人崇高品质的再现,经常在一些服务行业中,看到这样的温馨提示:“态度要温和。”温和的态度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温和的态度可以化解一切忧愁,温和的态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亲其师,信其道。”温和的态度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温和的态度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温和源于高尚的情操,懦弱源于自卑的情结。
既然温和的态度这么重要,那每一个人是否都能戴上一个温和的面具去欺骗世人呢?答案是否定的。斯大林曾说:“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温和的态度是装不来的,或者说,温和的态度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态度温和的真君子究竟是怎样的?请看《庸也》篇中孔子的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可见君子既要内有渊博的才学,崇高的品质,又要有外在从容不迫,温和谦逊的态度。最后请大家记住蒙田的一句话吧!“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的低着头,不露锋芒。”
庄重恭敬 勇敢刚毅
孔子认为,恭敬规矩,办事认真,对人真诚,这是三种不可放弃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时时都能以庄重恭敬来要求自己。走进诸侯国君的大门时,便低着头躬着身非常恭敬,好象不容他直着身子进去。走进国君的席位时,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说话时好象气力不足的样子。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还要表现出恭敬而又不安的样子。是孔子故意扭姿作态吗?不是,这正是孔子对庄重恭敬的深刻理解。恭敬的态度究竟有何作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尊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在行为方面自己很庄重,谦逊谨慎;他侍奉君主,很恭敬顺从,对待人民,注意给予恩惠利益,他役使人民,注意合乎义理。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认真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敬服。
可见,庄重恭敬态度不论在治学方面,还是在事君、役民方面都有其重要意义。
就现代生活中庄重恭敬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个过于随便的人,人们都会认为是一个没有内涵与城府的人。与这种人交往纯属为了开心,并非真心交往。一个人要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要有庄重恭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当然这里的“庄重恭敬”并非骄傲自大,它与骄傲自大有则本质的区别。孔子在《阳货》篇中已有论述。孔子说:“外表神色严厉而内心怯懦虚弱,用小人来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爬墙头行窃的盗贼吧。”现实生活中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者不乏其例,貌似威严的神色下掩盖了一颗懦怯的心。事实上这种人比骄傲自大者更可怕。庄源于勇,只要内心坦然。人生在世有许多畏惧,如何克服畏惧心理,方法只有一个“心地无私天地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就会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无所畏惧。所以,真正的“庄重恭敬,勇敢刚毅”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当言则言 言而有信
语言是艺术,如何运用语言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好比骏马对于骑士。孔子在日常交际中主张:当言则言,言而有信 。 当言则言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什么时候说;2、怎样说;3、说什么话。打铁需要把握火候,说话需要把握时机,孔子认为,交际中可能出现三种过失——急躁、隐瞒、瞎子。“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言而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谓之瞽。”孔子认为,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君子还未说到,你就先说了,叫做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你还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做瞎子。可见说话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中学课本中有两篇文章就是在恰当时机说话而达到目的的很好例证《触龙说赵太后》、《谏太宗十思疏》。“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要讲究方式,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言说方式。孔子十分注重说话的方式。在《乡党》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阍阍如也。君在,椒躇如也,与与如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朝廷上,当君王还未临朝时与同级的下大夫说话,刚直和乐,从容不迫;与地位尊贵的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中正诚恳。君王临朝到来,孔子表现出恭敬而又不安,慢步行走而又小心谨慎。孔子是“变色龙”吗?不是。这正是以礼纳言的典范。《论语》当中的“礼”就是一种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志趣和爱好与生活方式。因此,与他们交流必须符合他们的言说方式。
掌握好说话时机,确定了说话的方式,接下来就是说话的内容。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孔子看来,君子所言应是“顺言”。何谓“顺言”,就是清楚有理。“有理”即符合“仁、义、礼、孝”的要求。
总之,言语的交流不是依据火与剑,而是依靠其本身的魅力。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说话很重要。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锻造自己的语言艺术是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话又说回来,仅凭华丽的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畅通无阻吗?并不是这样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和善的样子,这样的人上很少有仁德的。一个人既要有优秀的口才,更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该怎么办呢?“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讲信用,言语符合义理,才能出实践,兑现。以信立人,这是孔子的主张,人没有信用,就好比大车上没有车輗,小车没有軏 ,他是无法行走的。《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子,与子夏也说过类似的言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在交际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以诚待人,以信待人。谎言欺诈,只能一时得逞,难以长远。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最好的诠释。诸葛亮只所以能够化解蜀军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积怨,就是源于他“七擒七纵”孟获的诚信。
道正行直 认真谨慎
人生在世,所历事情不可胜数,然而越是小事越显示一个人的品德,细节体现人格,细节决定成败。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要道正行直,认真谨慎。
有一次,孔子对弟子说:“诸位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不能告诉你们,这样才是我孔丘。”孔子的行为所隐值得我们佩服。孔子只所以能够行无所隐,源于他凡事遵循“道”而行,以“礼”约之的做事之道。
孔子认为,君子应谋求学道行道,而不应该谋求衣食。“君子谋道不谋食”,可以看作是孔子的做事前提。在以“道”为前提条件下,君子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众人都厌恶的,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喜欢的,一定要仔细考察详细原因。
其实,做事的对象不外乎两类,即对己与对人。对己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事从主观找原因,不要苛求别人,这样就可以远离怨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其次要身先士卒,以身示范,不要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其躬,不会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次,做事要尽力而为,竭己所能。《泰伯》篇有这样一段孔子对禹的评价:对于禹,我没有可以批评的地方,他的饮食菲薄,却尽量以丰盛的祭品孝敬神鬼,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却尽量穿华美的衣服;他住的官室低矮狭窄,却尽力兴修水利,挖开沟渠。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地方啊。可见尽力而为,竭己所能是赢得他人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做到固岁而戒欲。《季氏》篇中有这样的论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件事情要做到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警惕争强好斗;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欲望是魔鬼,只遏制内心的欲望,人将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对己要这样,对人呢?适可而止,当仁不让。“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讲信用。这可以看作君子做事对人的最基本原则。但这条原则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因事因情而变化的,一味的“愚孝”“愚忠”“愚信”是不可取的。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的进行劝说。看到父母从心里不愿意听从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违背;为父母而操劳,也不要怨恨。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侍奉君主,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别人会认为这是对君主的谄媚。所以做大臣的,要用正道侍奉君主,如果不能这样就算啦,“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朋友切切偲偲”。当朋友有错误的时候,要忠诚的劝告,恰当的引导,如果不听就算啦。不要自取齐辱。
以上三段的论述就是孔子对人的做事态度,不管是父母、君王还是朋友,对他们要竭心尽力,但对他们的错误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当仁不让于师”,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更不能“抓住小辫子不放”没完没了的叨唠。“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频繁的向君主提意见就会自取其辱,频繁的向朋友提意见,就会被疏远。凡事要防患未然,而不能事后诸葛。“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用再说了,已经做完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责备追究了。这才是君子做事的明智之举。
博学深思 不耻下问
“人非生而只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人并非生来就懂一切,不懂就要从师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圣贤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矣。”向一切比自己强的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只有这样君子才能“修身正己”。
怒而可遏 语要谦和
“忿思难”,发火的时候,考虑是否产生后患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发火都要产生后患,或敬而远之,或置之不理;更何况如果考虑到后患,就不会发火。所以现实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位伟人曾说:“如果你愤怒,从一数到一百;如果你十分愤怒,就从一数到一万。”制怒首先要静气,碰到愤怒的事情,先让自己静下来,然后再发表看法,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凡做错者都心怀愧意,用谦和的语气指出作用远比雪上加霜的指责要好。另外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一个心理学上的例子。一个孩子十分易怒,他的父亲对他说:“每当你愤怒的时候,就往墙上订一个钉子。当平静的时候就把钉子取下来。”孩子照做了,看着墙上的钉子,父亲又说:“你的愤怒就像这颗钉子,后果就像这堵墙壁,钉眼将永远留在墙上。”
见利思义 取之有道
关于君子的义利观在前面已经讲过,不想赘述,请大家记住《论语》中的二句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总之,君子不仅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也是现代社会的做人标准。不管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记住做人就要守君子之道,行君子之事。
一双永不停歇的手
考生
先秦时期,诸侯混战,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社会这块丑陋的大顽石,一位位仁人志士纷纷拿起手中的刀,要将其雕成心中美丽的天使。然而这块石头是如此的坚硬,使一位位仁人志士在刀断斧折之后心灰意懒地离开了。然而是谁,在众人离去的时候选择了留下,选择了挥舞不息?是你,孔子。
一双敏锐的眼睛也就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一份怀有天下的胸襟也就容下了世间的一切苦难。为了拯救苍生,你创立儒学,宣扬仁道。面对民众的不解,面对贵族的嘲笑,面对君王的冷漠,你依然带着你的门徒,周游列国,劝谏君王;在碰壁碰到头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斧断了,手也磨出了血,你扯下布条裹住伤口,然后又拿起新的斧子继续雕琢。
其实雕琢的过程是如此之单调而又痛苦,使你在夜阑人静之时,在凝望那满手血脓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你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你向往的其实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然而“道”最终还是“不行”,但你却没有“乘桴浮于海”;你知道自己向往的是安逸的田园生活,但你更知道如果置天下人的苦难于脑后而去追求自己的安逸的话,自己也不会快乐。回到现实社会,那凄苦的饥
民,那伤残的士兵,无不鞭策着你继续雕琢。
当长沮与桀溺对你说“天下无道,没有谁可以改变”的时候,你仰天长叹,缓缓道:“我也知道不可以,但我还是要继续下去。”原来你早就知道你一切的努力都不会有成果,原来你早就知道顽石不可雕,但你为何仍苦苦追求,为何仍雕琢不息?也许你会像西方的尼采一样回答:“除了仁道,还有什么值得我去追求?除了雕琢天使,还有什么值得我去做?”也许生命之于你就是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壮哉,孔子!你以对天下百姓最博大的怜悯,在心中塑造起一尊最美丽最动人的天使;你更以你那挥舞不息的双手,激励了后世无数的儒士继续雕琢你的天使,令他们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仍然高呼:“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你的天使虽未雕刻完成,但已是人间绝美,一如断臂的维纳斯。
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
考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
的确,中华文明给人的印象的确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但我认为,这种沉稳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是一种以最稳健的方式更新自己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山,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的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文明曾经趋于保守与自闭。当西方探险者乘风破浪,开辟新时代时,中国人还无虑地生活在自己季季葱郁的“山林”中。但,正是这在稳健中求发展,在更新与生长中永葆特性的“山”的品质,使中国人在经历时代震荡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稳定发展的道路,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的史迹早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土底的沉淀仍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