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学院
 
学院首页 > 学习研讨 > 减负不应成为教育的死结
减负不应成为教育的死结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7.08.14  浏览量:79977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网】【家教】推荐阅读

“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儿园前学数字加减……”记者调查发现,超前学习已经成为大多数孩子的常态,年幼的孩子不堪重负。

家长们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到课外教育机构,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在家长的心目中,示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凡是可能占得先机的本领,孩子都不能错过且必须掌握,这样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尽管大家都痛恨应试教育,但没有人愿意主动退出,只想让孩子比其他孩子多学一点。可以说,学业竞争的压力造就了“虎爸虎妈”,而“虎爸虎妈”又进一步加剧了学业竞争,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需求就有市场,对教育的反思由来已久,减负禁令也从未缺席,但却始终无法实现“禁补”。非但学校内部的假期补课时有耳闻,老师在家开“小灶”更是尽人皆知的“秘密”。学校及教师之所以敢于“顶风作案”,并非全是为了补课费,也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压力,以及自身的办学压力。在功利思想的主导下,不少校长抱着“我减负,人家不减负,我就吃亏”的心态虚与委蛇,而当地教育部门对辖区内学校的“加压”行为也乐得睁只眼、闭只眼。

在向上流动渠道逼仄的情形下,“减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长看来,不补课等同于不负责任。事实上,当培训需求旺盛时,纵使校内减负,学生的整体负担仍不会轻下来。眼下,教育部门的减负初衷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竞争,校外增负对冲了校内减负的效果,学生压力反而更加沉重。中国教育学会在今年1月下旬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在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中的支出规模超8000亿元。在利益的驱使下,民营教育培训机构要从家长钱包里赚更多的钱,更是有意地夸大教育竞争的形势,为“教育恐慌”推波助澜。

减负不能就事论事。表面看来,减负之所以成为屡减不止的“表面文章”,是优质教育稀缺时学业竞争的结果,倘若将学业负担问题置于更加宽广的视域中考量,不难发现它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等密切相关,也与社会中就业竞争、社会保障、收入差距等脱不了干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减负既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根源在于社会评价。避免“减负”形同虚设,需要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调整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构筑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式”人才体系。家长、学生、社会等利益攸关方须三思,与其“拔苗助长”,倒不如调整期望值、重塑成才观。

当然,“减负”很难在短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学业负担也不现实,当务之急是把教育变革诉诸理性思考与真挚关怀,让学生的时间分配得到更合理的调整,让学生从落后的考试形态与学习形态中跳出来,实现智慧地竞争、可持续地发展。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