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学院
 
学院首页 > 学习研讨 > 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作者:letsno1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4.11.10  浏览量:57919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网】【家教】推荐阅读。

微阅读似乎一下子火了起来,讨论的人也很多,杂七杂八的话语夹杂其间,好像微阅读就是很低层次的阅读,算不上是深度阅读。猛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可能这不仅是一种误读,更是对阅读的理解有点偏差。
    在百度百科上,对微阅读的定义是,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代表微阅读。等车时,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陪老婆逛街,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如果有这些行为,那说明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微阅读”的忠实执行者了。
    当然,这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微阅读,在我看来,却大有讨论的必要,微阅读所表现的形式固然是短、快,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也有深度。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书友赵国栋兄聊天,他说他的女友总觉得他读文艺的书,不读实用的书,就是吊儿郎当,甚至是一种不务正业。拿这种态度来说微阅读也是合适的。之所以这样说,或许这是很多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微”的缘故。
    但这个“微”是相对于宏大的一个概念,微,细小,那种日常,却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假若我们把阅读切割成不同的种类,肯定会发现,阅读的分类固然可以多元化,但到底掺杂了很多有意味的东西在,即便是微小,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微是精华,是对世界的仔细观察,这就好像日本的文化,在大家都向往宏大叙事的时候,对细微生活的关注却同样精彩。
    另外,细微主义的流行也说明了对细微生活的关注是大有必要的。在文学上,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有比较认为,“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那么,这一种“微”,在我看来,也很有价值。
    在阅读这回事上,不同的人群具有的阅读口味很显然也是有差异的,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这一种观察就好像莫言获了诺奖之后,对他的好评还真是如潮,没读过他作品的人一定去读一下,作品一定得收进语文教材中去,莫言一下子成了文学大师。但诺奖不过是代表了一种文学标准,如此对待,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毫不客气地说,如此跟风才是浅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一种反叛。我倒觉得对有些读者而言,不管其阅读的方式如何,阅读的内容怎样,因为识见的不高,自然是只能读一读余秋雨、孔庆东就觉得遇到了文学大师。对这样的读者,我想,也只能站在旁边笑笑,不忍破坏他心中的偶像。到底是阅读的内容差一点好一点关系并不是很大,只要是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想来早晚会抛弃那些肤浅的作品。
    由此我想到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看到这样的态度,真是觉得好笑。自从两年前关注徽阅读以来,一直觉得微阅读在这个时代很必要。这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而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识见。总是拿老眼光看新问题,自然看不出多大的名堂。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