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学院
 
学院首页 > 国内教育 > 什么样的“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
什么样的“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
作者:沈兰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4.11.10  浏览量:143460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网】【家教】推荐阅读。

《中国教育报》近日刊出评论《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以下简称《价值》),对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因为“全课程”教育实验的原创性问题所发表的博文,提出了不同意见。通读全文,我对文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价值》一文的核心观点体现在标题里:“教育创新共享才有价值”,这一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在这一点上,大家是没有争议的。

  争议的关键在于对教育创新成果的理解。教育创新包含教育实践成果与理论成果,教育实践是可以参观、借鉴、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但教育理论成果(包括一线学校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各种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借鉴需要阐述来龙去脉。我感觉,特别要保护来自一线的教育理论成果。这关联到基层学校的创新积极性问题。

  而《价值》一文则认为:“基础教育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尤其不同于科技领域,基础教育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源自无数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实践积累,这种积累既可以来自前人的经验,也可以来自自身的实践,因而我们很难说清谁才是真正的首创者。”

  其实,就以创新这个角度而言,基础教育与其他领域并无根本性区别,各个领域的创新都具有共同特点:那就是任何创造都不可能横空出世,都要有“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但即便如此,人们对那些吸纳前人经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整合、构建一个新体系并产生良好效果的团队或者个人,仍然会给予高度评价和极大的敬意。

  7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名单,共有417项成果获奖。这些成果同样是“来自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按照《价值》一文的观点来推论,这些成果同样“很难说清谁才是真正的首创者”。就以本次获得特等奖的李吉林情境教育、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刘京海成功教育而言,情境、尝试、成功这些教育元素,分别在我国古代、在国外早有论述,并非李吉林、邱学华、刘京海首创,但是为什么还要把创新奖颁给他们?因为他们把古已有之或外国亦有之的情境、尝试、成功等教育观点,或系统化,或本土化,并且成功付诸实践。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创造,他们获得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大奖,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最大肯定。

  为了给自己的观点举证,《价值》一文以班级授课制为例,笔者以为这个举例并不妥当。对教育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首创者,但他是对班级授课制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这同样是得到公认的。如果当下有人说是自己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我想那一定是被笑掉大牙的。

  文章列举的第二个例证就是李吉林,认为李吉林的研究从没有秘密,“只要愿意一起研究情境教育,就都是她的同伴”。的确如作者所述,现在全国各地无数小学语文老师都在分享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但是,如果有哪位老师在学习了之后宣称是自己提出了“情境教育”并公开予以发布,我想同样是十分荒唐的。

  回到“全课程”教育实验,我不认为是亦小团队首次提出这个教育概念,我也不认为“包班教学”是他们的创造——李振村在博文的开篇第一段话就说,他们这个做法是借鉴发达国家包班的经验。但是,我现场跟踪研究了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育实验,他们在低段淡化学科概念、强化学科融合、实施项目课程、探索生活化学习等诸多方面的探索,系统整合了很多成熟的经验,重新构建了小学起始课程体系,虽然这种探索“有前人的经验”,但丝毫不影响其创造价值和再创造地位。

  说到底,这件事折射出的是国人淡漠的知识产权意识,强大的“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如果每个国人都对这种文化抱有高度的敏感和足够的警惕,我相信,这对于维护国家信誉、社会诚信,对于鼓励创新,都大有裨益。(沈兰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7日第2版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