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学院
 
学院首页 > 快乐学习 > 衔接教育中家庭为儿童所作准备的调查研究分析
衔接教育中家庭为儿童所作准备的调查研究分析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4.22  浏览量:14047
上海家教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  ] 社会、家庭、幼儿园是影响幼儿成长发展的三大环境,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转折点。其中,家庭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充足、科学的准备是重要而必须的。本研究从调查着手,分析大量的数据资料,提出为使儿童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家庭应做好物质、心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科学准备。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庭教育     准备
一、问题的提出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的主要活动由游戏转为学习,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年龄较小,社会适应性、知识经验水平、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差,特别需要成人的科学帮助与指导。俗话说“有备无患”,充足、恰当的准备工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从教育的现状来看,作为基础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作息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注重保教结合、小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小学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较自由、灵活,而小学的作息时间则较稳定、严格。为此,幼儿园在幼儿入小学前作了较多的衔接准备工作:参观小学、学习整理书包、初步的读、写、算准备等,以尽可能给幼儿较多的入小学前的心理和习惯能力方面的准备。而每个家庭也都较为重视幼儿入小学这一成长的重要基点:重点小学、名牌书包、漂亮文具等,家长们费尽心思,尽可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开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轻松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但是,据我们与小学老师的访谈交流记载:大部分的孩子在入小学后的头两个月普遍过得较为吃力——很不轻松:有的上课时会打瞌睡;有的上课随便走动;有的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有的频繁“尿床”------不适应与焦虑使孩子胆怯,家长苦恼。
 科学研究表明:家庭、学校(幼儿园)与社会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三大环境,这三大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呈现动态消长的趋势,其中,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呈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年龄越小,家庭的影响越大;反之,年龄越大,家庭的影响相对减少。九五国家级课题“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第一阶段作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三大环境中,家庭影响量最大,它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大量的实践研究来看,家庭教育具有着自身的特点:率先性、单独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丰富性、持久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如率先性、亲情性、丰富性、持久性。但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主要在于单独性、随意性与随机性,因为单独性易使家庭教育狭隘化,造成爱的浪费与泛化;随意性与随机性使家庭较少能考虑到科学的教育要求,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
从这个思想出发,我们认为家庭在儿童入小学前所做的准备,对儿童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肯定是重要而必须的。但家庭在儿童入小学前已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合理的还是有问题的?衔接教育中,家庭所作准备怎样才是充足而科学的?据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活动。
二、研究过程
考虑到家庭是作为学校教育外的一个持续、较完整并关怀、影响儿童一生的外教育环境,在幼小这个过渡衔接阶段所做及已做准备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运作模式来研究家庭在幼儿入小学前所需作的准备。
    调查         制作           统计

幼儿园
小学
家长问卷
家长辨析会
家长
幼儿
 

 

             整理

小学生
小学老师的要求
               

 

  前期准备           调查统计                分析思考
三、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1.嘉兴市第三幼儿园大一班、大二班共82位幼儿及其家长。
          2.嘉兴市三所小学的一年级教师若干位。
调查方法:1.调查问卷法。
          2.访谈法。
          3.家长辨析会。
共发问卷82份,有效收回77份。
四、建构入学准备模型
通过研究模式的运行和操作,我们初步分析建构了家庭在儿童入小学前所需作准备的模型。

 
  习惯准备
文本框: 作业习惯于文本框: 阅读习惯文本框: 作息习惯文本框: 握笔姿势 

 
 
 
 
 
 

家长意识
文具
文本框: 物质准备 文本框: 心理准备 

准备
  能力准备
学费
儿童意识
自控能力
劳动能力
自理、解决问题能力
 

 
 
 
 
 
 
 
 

    这个模型图表建构成中心放射状的样式。最外一层为细化的具体要求,由物质准备方面:具体为文具、学费准备;心理准备方面:具体为家长意识、儿童意识;能力、习惯准备方面:具体为劳动能力、自控能力、作业习惯、作息习惯等组成。中间一层为概括的综合内容,由物质、心理、习惯、能力四个大方面的准备组成。中心处为总体要求,即整个衔接教育所需的准备。
    我们分析研究认为,儿童在入小学前所需的准备应以物质准备为基础,心理准备为促进,能力和习惯的准备为保证。因为,首先充足的物质准备能为孩子上小学提供基本的前提可能。书包、文具自不待言,学费这一块考虑到一些家长要送孩子上私立、民办、寄宿制小学等,应把其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其次,愿望和动机是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家长如能对小学的要求与幼儿的现状有个较清楚的了解,及时转换自身角色,确立较正确的小学生家长角色及职责,对儿童既不放任也不苛求,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对小学有恰如其分的了解,从心理上充分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愿望,以促使其在思想意识上萌发做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这肯定会对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再者,抓住学龄前这个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期,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等,可为其入小学后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力的保证。所以,儿童入小学前的准备是一个全方位、具体的综合总要求,要做好科学、充分的入学准备,必须使物质、心理、习惯、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准备互相结合、缺一不可而如图示一般综为一体。
五、调查统计与分析
   根据与小学教师的访谈交流,然后制作家长问卷表,进行调查统计和家长辨析会。我
们发现,家庭在儿童入小学前的准备上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一)家庭的物质准备大多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限制性,而学费准备注重实效性。
1、书包、文具的准备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限制性。
     表1 “你准备花多少钱为孩子买书包”                     
价位
50元
50—100元
100元以上
人数
23人
44人
10人
百分比
30%
57%
13%
 表2“你准备买个怎样的书包”
档次
价廉小书包
多功能书包
名牌书包
人数
21人
46人
10人
百分比
27%
60%
13%

自理、解决问题能力
从表1 和表2可以看出,要买上点档次、多功能书包的家长分别占到了总数的57%、60%。要买高档、名牌书包的家长均已占到总数的13%。由此可见,家长们大多较重视物质准备,并有追求高档次的倾向。但高档、昂贵、名牌、多功能的书包就一定适合儿童吗?“名牌书包挺括、大、塞不进抽屉,只能放在地上。”(小学教师原话)“分散了儿童学习的注意力,反而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位小学教师的原话)在家长辨析会上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家长听取小学老师的分析和建议后,都认为买书包文具还是应着重考虑:实用、科学、减负,但大家也谈到了为儿童的物质准备中的某些尴尬事:其实物质准备上一定的不合理性和限制性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物质资源的丰富和可供选择文具的多样化、贵族化,使得家长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在购买时未能按科学的原则加以选择;2.独生子女们——“小太阳”的自我中心地位,使得文具的选择对卡通式、多功能有了更多的倾向与偏好,而忽略了文具的实用要求;3.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促使独生子女间产生一些虚荣心和攀比心理。部分家长在一份宠爱、一份民主、一份攀比心理的驱使下,给孩子花相当的价格购买各种色彩鲜艳、玩具似的文具。4.有部分家长因为传统习俗的限制(如我们嘉兴地区是流行舅舅买文具,作为舅舅要表示长辈的大方与慷慨,赠送又漂亮又昂贵、“玩具似”的文具也是身不由己),自己没有为孩子选择文具的“权利”,导致孩子所使用的文具不科学、不实惠。

2、学费准备注重实效性。
在家长会的现场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选择就近入学的原则,一是考虑到接送方便;二是受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其学费准备大多从实际出发自给自足。也有少量家长因重视基础教育的、或做生意太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或信任寄宿制小学的教育质量的而选择送孩子上寄宿制小学。其学费的筹措也都是自给自有,无一人因此而借债上学。说明家长们不仅在学校的选择或学费的准备上都是极其重视实效性。
(二)家庭的入学心理准备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而儿童的入学心理准备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1、家庭的期望指向有偏差,家长大多把儿童习惯、能力的培养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
  
表3.你认为孩子入小学前的健康成长主要靠谁?
家长选择
家长
教师
人数
10人
67人
百分比
13%
87%
   
表4.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在哪儿养成?
 选项
 家庭
  学校
  社会
 人数
 12人
  50人
  15人
百分比
 16%
  65%
  19%
  
 由表3、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认为儿童入学前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教师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在家长辨析会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慢慢来。”“现在开始抓紧培养。”“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让老师好好管管他(她)。”........从家长的话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已有了一定的紧迫感和相应的“对策”。但他们认为家庭职责主要是管吃、管睡、管人,在儿童的育人、成才中无足轻重。所以他们不仅把儿童知识技能的习得归于学校和教师,同时也把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就拿儿童入学意识的培养来说,大多数家长会明白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应该能干了,乖一点。”——使孩子很自豪小学生的身份。“上小学你会背上新书包,用上新生文具,学很多新本领。”——使孩子很向往小学生活。但在孩子不听话、调皮时却又吓唬孩子:“你不听话让小学老师好好治你。”“老是皮,到小学把你关起来。”——使孩子对小学望而生畏。这一点我们分析主要有这二个原因:一是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二是家长们对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因素,在认识上有误区。
2、家长对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因素,在认识上有误区。
     表5你对好孩子的理解(只任选三项)
选项
成绩好
听话
合作
坚持性
责任性
人数
77人
76人
25人
25人
28人
百分比
100%
99%
32%
32%
37%
由于该题只能在列出的五项中选三项。“成绩好”和“听话”这两项几乎被家长们全选,其余三项平均选——说明“学习好”这个智力因素在许多家长心目中的份量最重,大多数家长认为“读书好将来才有出息。”他们看不到非智力因素(合作、坚持性、责任心等)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家长们将成绩与人才素质简单地加以等同。这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主观的原因。一、在社会要求方面,不管是教育的专业评定,还是社会的综合评定,主要是以直观、明显、易于比较的成绩来评定学生。学生要升学、获奖、得到社会的肯定,重要的是靠好成绩。二、在家长自身主观方面,常常也是以成绩来评价孩子的乖好,有的家长常把自己孩子与他人作比较 ,并把孩子的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可以说,这主客观两方面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一部分家长对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因素简单地归结为知识积累与智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从而使许多家长白白错过了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时期——学龄前期。
3、儿童的入学心理准备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表6你的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吗?
选项
知道
模糊
不知道
人数
67
10
0
百分比
87%
13%
0
表7你的孩子喜欢上小学吗?
选项
很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人数
30
30
16
1
百分比
39%
39%
21%
1%
由表6、表示可知,幼儿的入学心理准备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一般地,幼儿园都会带大班幼儿参观小学,所以孩子们对小学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之家长时时告诫孩子:“你快要读小学了,应该……..”和给孩子买文具书包、准备学费等物质准备的影响,促使每位幼儿对小学有了较明显的感性认知,从而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基础。
但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影响,如有的幼儿情绪稳定易判断,有的幼儿情绪喜好变化快,或由于幼儿对“上小学”的认知理解差异,导致幼儿对待“上小学”一事产生积极、相对积极、相对消极、消极的态度倾向。不过,儿童简单的情绪变化和暂时的情感倾向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入小学的心理,要使其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将是相当多主客观因素的协同作用和儿童身心成熟的共同影响。
 (三)幼儿习惯、能力准备侧重不一。家庭都较重视儿童入小学前一定的知识准备,而忽视良好行为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习知识的准备
      基于对小学考试和进行正规课堂教学的“常规认识”,大部分家长认为儿童在入小学前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有的家长赞成阅读、识字的准备;有的家长表示“孩子学得越多越不好,到小学上课时反而不听了。”(家长原话)但又表示“需要教点拼音和硬笔书法。”(家长原话)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在儿童上大班后都会让孩子参加书法、计数等有关书写训练的学习活动。
     表8  家庭希望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知识准备
 要求项目
      书写准备
           认读准备
家长选择
要求
没有
识字
做算术题
听说
人数
 65人
12人
48
70
69
百分比
84%
16%
60%
90%
89%
其实,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课程理论的代表布鲁姆曾说过:“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孩子是否要在学龄前进行知识教育完全要视儿童的个体接受水平和教育者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在这一点上,大部分家长都表示了顺其自然、赞成的观点,而坚决反对“填鸭式的灌输”。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较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表9家长就孩子看电视与阅读时间比例的看法
 
现在状况
上小学后家长的期望
倾向
看电视>阅读
阅读>看电视
阅读=看电视
阅读>看电视
看电视>阅读
看电视=阅读
人数
45人
10人
22人
53人
8人
26人
百分比
58%
13%
29%
69%
10%
21%
    从表9中可以看出,现在看电视的时间多于阅读的儿童占到58%,阅读多于看电视的仅占13%。而家长们对于儿童入小学后的期望则阅读多于看电视的比例上升为69%,看电视多于阅读的比例降为10%。这中间都是近50个百分点的差异。难道孩子们一读小学就能自觉迅速地把看电视的注意力转移到书本上吗?两者之间的差距该如何调适?就这个问题我们在家长辩析会上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家长表示让孩子去读寄宿小学,由老师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有的家长准备采取锁上电视、切断电源的方法,强制孩子离开电视机;当然也有部分家长表示陪着孩子做一些感兴趣、有益的活动来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从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的认同与重视,并对此也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但是否晚了一点?
      表10  家庭对孩子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的要求
 
你的孩子上幼儿园迟到吗
孩子的握笔姿势与坐姿
家长选择
从不
有时
经常
不正确
正确
未填
人数
37人
37人
3人
68人
7人
2人
百分比
48%
48%
4%
88%
9%
3%
    从表10来看,家长们尽管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各方面习惯培养,但实践中往往缺少方法,以致成效较差,77份问卷中对“孩子上幼儿园是否迟到”这个问题,有6位家长承认有睡懒觉的习惯,但是有时迟到的孩子还是达到了37人,究其原因家长认为一是有的家长自身不够重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孩子动作太慢;三是由于季节和孩子身体状况的影响,如天气转冷或孩子感冒等。针对学校对学生作息习惯的严格要求,家长们都表示从现在开始就要抓紧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在书写准备上,家长们都已认识到书写和培养儿童坐姿和握笔姿势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问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坐姿及握笔姿势时,大部分家长都表示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是如何握笔的。而小学老师反映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的很多,“写着写着这笔就拿得不对了。”(小学教师原话)
    3、有关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责任心的培养
    77份问卷表明能进行简单整理的是42人,能参与一些简单劳动的是34人。问家长:孩子能否及时完成任务?孩子能否自觉每天和家长交流学习生活情况?家长则反映,孩子大都不能经常性的达到以上要求。家长们谈到:一是有的孩子只愿讲自己好的表现;二是有的家长太忙,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我们请家长们谈谈对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他们表示要慢慢来。当问到孩子是否有丢三拉四的习惯,有位家长说:“有时连书包也会丢的。”——一脸的无奈和苦笑------(还有一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利的学习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难设计问卷,故未能在本次问卷中调查。)
六、思考与建议
    在衔接教育中,“物质、心理、习惯、能力”四大方面的准备对于儿童入小学来说相当重要,不可偏废。这其中良好行为习惯能力的准备更重要。因为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小学教师反映儿童入小学的不适应症是行为习惯能力的欠缺。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反映出家庭在衔接教育中为儿童所作准备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体现在过分重视学校显性作用而忽视家庭隐性影响;过分重视智力因素而忽略习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样,在与一年级家长的电话交流中,他们感触最深的也主要是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儿童的入小学准备中,现代家庭应着重做好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能力的准备、培养。
(一)首先,家庭应重视人格培养,学习并掌握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
一、良好习惯培养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终身都会起作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入小学,教师需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因此,良好行为习惯能力须从小培养,并且必须是持续、一贯的教育与影响,而非某个阶段或时期(如小学)的“亡羊补牢”。具体实践中可注重:1、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如给孩子准备各种适合其阅读的书,每天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进行有意识的阅读习惯培养,合理控制幼儿看电视时间。2、注重幼儿良好作息习惯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早睡早起,保证营养早餐的摄入。3、加强劳动习惯的培养,平时经常培养幼儿有始有终做好每件事,尤其是一定要让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4、重视幼儿握笔姿势,不要让幼儿过早以不正确的姿势用笔书写。
二.成人必须处处以身作则。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好的榜样使儿童学好,不好的榜样使儿童学坏,儿童的学习大都是通过模仿进行的。首先,家长要对儿童提出要求,必须身体力行。如要求孩子每天刷牙、饭后漱口,自己也应天天如此。如要求儿童关心人、同情人,就应在与人交往中谦让宽容,对待有困难的人施于援手。如要求儿童与同伴友好、不打架,自己就不能动不动训人、打人。其次,以身作则家长应不断完善自我。终身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家长应勤奋努力、好学不倦、持之以恒,儿童才能被好学的环境所熏陶,从而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再者,以身作则还需要家长有民主的作风、平和的心态。对孩子平等,自己有错就改,以使儿童从小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民主风范。
(二)其次,家庭应逐步树立大教育的教育理念,为儿童入学培养稳固科学的心理准备。
儿童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儿童从幼儿园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在思想意识上,家庭应充分认识到
家庭为幼儿入小学所作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准备更非一蹴而就。家庭的大教育理念须以学校的大教育理念为先导。在幼小衔接工作中,
幼儿园在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起着前沿、窗口的作用。幼儿园应未雨绸缪,充分认识到良好准备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在展开各种调查研究的同时,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定期出园报、墙报,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成长记录等形式使衔接工作宣传落到实处。
(三)家庭的物质准备要有科学性、实效性、提高针对性。
家庭的物质准备为幼儿顺利入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可能。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构成———家庭,做好科学而有实效的物质准备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要使家庭的物质准备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家庭一定要注重针对性:1、针对学校教育需求和幼儿学习要求合理开支;2、针对社会生活水平和家庭收支情况合理规划支出;3、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消费。
    在衔接教育中家庭为儿童所作准备是长期、系统的,家庭为儿童所作的准备也应是科学、有效的。衔接教育中的入学准备工作应根据小学的要求,因人而异,针对每位儿童在各项准备中出现的问题“取长补短”。同时,应幼儿园尽职,家庭尽责,搞好家园配合,突出家庭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使家庭能以充足、恰当的准备工作为儿童入小学提供科学的帮助与指导,在儿童入小学的准备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儿童的入学准备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资料:
《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       方明编著
《家教新路》     上海市虹口区艺术幼儿园家庭教育研究文集
《学前教育学》                   梁志焱著
 
该论文获2004年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