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说得更有效,上一周我通过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把握最基本的几个环节,并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理清备课思路。但是多数学生上台讲课依然主次不分、不得要领,我以为是学生怯场,适应了就行,事实却不是这样。
今天课上,一个学生把内容讲错引起了我的注意。课题是“风景简笔画的绘画步骤”,她却讲到了如何添加细节上面来,牛唇不对马嘴啊。我突然觉悟过来:这些学生本来就不喜欢读书,即使读一点网络小说或是青春美文,也只停留在消遣被动地层面,没有多少思考,因此也就不懂得读书的方法,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讲课的时候只好跟着感觉走了。我得叫她们如何读书。
为此,我讲了三个内容:一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破”的意思——在反复翻阅中被磨破书本;在反复研究琢磨中识破重点,透彻理解书中之理;在博览群书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备课必须要做到前两个“破”,要一字一句地反复阅读。二是,毛泽东读书喜欢在书中圈画要点,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评价,要把这种阅读方法借鉴到备课中来,并在空白处写下教学思路和要点。三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做标记,同学讨论或是问我都可以,不可浅尝辄止、不了了之。
我让她们翻阅自己的课本——每一本书都是新的,很少有笔记和圈画,这正反映了她们对课本的冷漠。我强调,读书,只有读进去了才能读出味道来;你爱书,书就爱你,就会帮你的忙——这些话不知她们到什么时候真的能懂。
接着,我让她们就知识点“风景简笔画中的透视现象”做个现场阅读实验,然后再做微课讲演。几分钟后的检测证明,她们对文字和图画的阅读明显细致得多,虽然说起来还是有遗漏,但比先前进步多了。
贪多嚼不烂,根据教学实际,我暂且将学生讲课中的“导课激趣”、“师生互动”、“教学评价”、“课后拓展”四个环节全部去掉,把重点落实在学生对教材“读得进去,说得正确,说得明白”这一个点上,从最基本的读书和说话入手,化繁为简求实效。
课堂教学不可相当然。在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实验中,学生着重要备好课本,而教师更重要的是备好学生。要在观察、问诊学生言行中不断完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也是引导我们备好课的老师。
“牵着蜗牛散步”,就一个“慢”字,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