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学院
 
学院首页 > 学习研讨 > 论语八则
论语八则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07.13  浏览量:21937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1、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悦”,高兴,愉悦 高兴。

  (5)朋:是好朋友。

  (6)乐(lè):高兴。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

  (9)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常的复习。

  见;贪图。

  岁;年。

  温;温习。

  故;学过的知识。

  终;整个。

  然;这样。

  新;新的知识。

  寒;寒冷。

  后;以后。

  凋 ;凋谢。

  以;把【他】。

  必;一定,必定。

  吾;我。

  焉;于此在其中。

  思;思考。

  择;选择。

  善;优点。

  三;几个人。

  知【第五个知】;通‘智’聪明。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之;代词,指学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顽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2、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认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3、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4、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5、勤学好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 :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耻:以……为耻

6、教学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表达)

  译文:“认真学习知识不多言,学习不感到厌倦,对于可以帮助的人能及时给予帮助却不感到疲倦。”

7、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当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虚词,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8、育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法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法,就不再教他了。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