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学院
 
学院首页 > 国内教育 > 改革开放30年西藏形成较完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30年西藏形成较完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8.12.18  浏览量:6180

奋进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西藏教育成就回顾

  西藏教育改革开放30年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30年。30年来,西藏教育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基本建立起以区内办学为主、区内外教育相结合,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人民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人民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

  西藏教育30年不懈探索,筑就30年辉煌。西藏教育实现了机制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规模不断扩大、队伍日益壮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效益显著提高的历史性跨越,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所需的各类合格人才,对推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科教兴藏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西藏教育事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基础教育成效显著

  ——义务教育硕果累累。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西藏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基础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增加教育投入,多方筹措资金,满怀信心地推进 “两基”攻坚;全区上下形成了 “聚万众之心,集全民之智,倾全区之力”全力攻坚的良好格局。

  2008年,我区有小学885所,在校生311997人,是1978年的1.5倍,初级中学96所,是1978年的2.2倍,初中在校生139920人,是1978年的8倍。我区“普六”县由2003年的55个增加到74个,“普六”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9.6%提高到100% ; “普九”县由2003年的17个增加到70个,“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30.9%提高到9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3年的 91.8%提高到98.5%;初中入学率由2003年的61.1%提高到92.2%;

  脱盲县达到74个,扫盲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59.7%提高到100%。青壮年文盲率由2003年的30.9%下降到2.4%。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3年 。“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标志着西藏义务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教育加快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区高级中学由1978年的12所增加到23所(含完全中学),普通高中招生由1978年1121人增加到15468人,在校生由1978年1970人增加到44593人,高中入学率由1978年的5.3%提高到51.2 %。

  积极推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扶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999年建立拉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部享受“三包”政策。对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给予特殊关怀,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二)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职业教育基础性、战略性发展地位,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全区各级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上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标准,加强课程建设;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双师型”要求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积极探索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又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实际的职业教育模式。

  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办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我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1003人,是1978年的4.5倍。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

  深化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行“一校两牌”办学模式和“双证书”制度,初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区各县中学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初中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全员选修实用技术,努力使学生做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回乡能致富”。进一步加大了农科教结合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依托县中学(即县级职教中心),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2.5万多人(次)。

  (三)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各高等学校立足西藏实际,寻求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高校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开展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评选为突破口,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藏医药、藏语言文学、藏族音乐美术等一批具有民族特点的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西藏3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西藏高校有本科专业108个,专科126个,硕士授予单位3个,硕士授予点18个。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校生达到520人。2006年,西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区高等教育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目前全区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2008年,全区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学生总数达29409人,是1978年的14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7%。

  资料图片:西藏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的珞巴族小学生在参加升国旗仪式(2004年10月16日摄)。

  (四)不断强化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自治区召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建立了“财力渠道不变,预算核定到校,支出统筹安排,经费集中管理”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同时还制定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地(市)县投入教育经费管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等一系列实施办法和细则,健全和完善了教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财务管理。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全区在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至此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标志着西藏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普惠制度全面实现,是西藏继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的又一重要民生工程。

  ——完善“三包”政策,不断提高“三包”标准。为加快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从1985年起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三包”(包吃、包穿、包学费)政策。1985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结合西藏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公办重点中小学实行“三包”的试行办法》。1988年、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三包”政策作了修改和补充。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对我区农牧区中小学生继续实行“三包”政策,并提高标准,以专项经费形式保障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关于我区中小学校实施“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制度的规定》,对中小学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实行“三包”,同时对普通高中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和初中、小学的走读生实行助学金制度,“三包”和助学金标准有较大幅度提高。为用好国家专项资金,确保这项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加强和规范“三包”经费的管理使用,2002年、2005年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先后制定和下发了《关于“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制度的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中小学“三包”经费助学金奖学金管理办法》,对“三包”经费的适用对象、标准和开支范围、日常管理办法、监督检查与奖惩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制度上确保“三包”经费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把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送给每一个孩子,送到每一个家庭。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调整,2005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连续提高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目前全区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已经达到:小学年生均1200元,初中年生均1350元。2007年,全区用于“三包”的经费达3.3亿元,“三包”政策的全面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全区教育投入39.5亿元,是1978年全区教育投入1950.2万元的200多倍。1978年至今,国家为西藏教育累计投入220多亿元。仅2008年1-9月份,教育经费拨款达27.28亿元,教育基本建设投入达7.16亿元。

  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不断加大了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力度,努力提高学校配套水平。2004年至2007年,自治区财政共投入资金2.4亿元,通过政府集中采购,配备了120套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和实验仪器、114.2万册图书、69个语音教室和22个计算机教室成套设备、58套初中音体美卫生设备和770套小学科学实验、数学教具和13套中学电锅炉,同时还配备了22.2万套课桌凳,10.5万套上下床铺和4万套学生餐桌凳等学生学习、生活常规设备,提高了学校配套水平,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建立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相对稳定、师德优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业务考核管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教师任用办法,推行教师交流制度,鼓励有志青年到基层学校任教,实施“师资定向农村分配计划”,实施教师引进计划,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学校。建立教育基金和表彰优秀教师制度,实施教师“十、百、千”培养工程、“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到2008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5%、97.7%、92%,其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76.5%,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5.9%。高等学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上升到25%。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达529人,比1978年全区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的总和还多。据统计,2008年全区教育系统正式教职工达40046人,专任教师32045人。其中高等学校在职教职工299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职工745人、中学在职教职工11525人、小学在职教职工19365人。

  西藏琼结县琼结镇光彩小学的学生带着行李坐车离开家乡去住校读书(8月14日摄)。

  (六)教育援藏工作逐步深化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为西藏发展各类现代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少数民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帮助西藏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中央作出了教育援藏的重大决策,并根据西藏实际,不断调整和丰富援藏内容。采取选派教育援藏干部和教师、举办内地西藏班、实施“三包”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西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西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后备干部、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为西藏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各类人才。

  ——内地办学成效显著。1984年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和发挥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国家做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教育部、原国家计委下发了《关于落实中央关于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指示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六个省、市创办内地西藏班(校)。二十几年来,全国先后有20个省、直辖市的28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插班生,累计招收初中3.49万人,高中1.49万人,中师4840人,中专6780人,高校1.1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5万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目前,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近1.8万人。内地办学已成为西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现代教育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援藏硕果累累。中央历来对西藏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连续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支持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及有关单位认真执行中央关于教育援藏的方针政策,把教育援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给予高度重视,对西藏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大力援助。先后有18个省、直辖市、17家中央企业、37 所高等学校和教育部12个直属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工作。仅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教育援藏项目就达551项,投入资金总额近5.72亿元,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办学条件。“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各援藏省市、企业和单位高度重视智力援藏,先后派出援藏教师、干部470余人,培养、培训西藏教师和管理干部4000多人。为支持和促进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我区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部援助西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从2007年开始,采取“送培进藏”形式,每年为我区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1000名以上,并将培训资源编辑制成光盘,免费发放到全区1000多所中小学校。以满足“西藏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西藏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为新时期教育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对口支援由过去选派教师已发展到加强学科建设、开发科研项目、培养培训师资、援建实验室、选派院系行政管理人员等全方位对口支援的新局面,成效显著。教育援藏使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七)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区中小学校认真执行新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设置,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立足各校实际,积极探索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在重视藏语文教学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汉语文教学,搞好外语教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劳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我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条例和规定,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加强中小学校的体育器材配备和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率达到90%以上,体育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基本能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两课一操”得到保证。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因地制宜,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展体育课教学,有的学校还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开展特色体育,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校体育工作热情,自治区教育厅先后组织举办了8届全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9届全区少年田径运动会,一届全区大中专院校田径运动会和多项单项赛事。认真执行《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制订实施细则,加强体育课的考核管理和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坚持将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成绩纳入毕业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每五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一次学生体质监测。

  学校卫生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我区以相对集中办学为主,以寄宿制为主的特点,在学校布局设点基本建设时充分考虑教室环境、室内采光和卫生设施配套,高度重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在传染病防治、预防知识宣传教育、预防接种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有力保障了学校饮食及公共卫生的安全。

  艺术教育成效突出,按照教学大纲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程,主动开发民族特色的音乐美术课程,重视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积极进行艺术交流,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集体舞和民族舞进校园活动,在全国艺术活动赛事中获得众多奖项。

江苏省南通市内地中学西藏班的藏族学生(3月28日摄)。

  (八)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推进。国家通过实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资4765.7万元,加强我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在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区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按照“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实施教育资源“校校通、班班通”、“堂堂用”系统工程。2004年至2007年共投入资金4300万元,已建成计算机教室133个、“校校通”卫星收视点983个、教育资源“班班通”系统508个,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1763个。目前,全区大多数中小学和教学点都拥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57%的乡镇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班班通”。

  (九)招生、考试和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加快

  2000年,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成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现了远程网上录取。

  2006年,西藏自治区取消了普通高校毕业生 “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实施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并相继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藏政发[2006]22号)和相关的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专门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咨询指导和信息服务。根据教育部和自治区统一要求,西藏所属各高校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实施规范化管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毕业生就业机制。

  (十)德育工作不断加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西藏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全区各级各类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提高学校和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区、地(市)、县三级德育培训机制,有计划的对中小学校长、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进行培训,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成立全区德育研究中心,下设大学、高中(中专)、小学三个德育研究会。建成16个青少年德育活动中心,18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立30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进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材建设,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校园文化和学校德育室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

  ——在全区教育系统建立反分裂斗争的长效机制。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对我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与我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斗争长期存在。始终不渝把维护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旗帜鲜明地揭批达赖、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系统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是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清醒认识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在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结合西藏反分裂斗争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际,组织编写了小学《思想品德》、初中高中《思想政治》和大学《“三个代表”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教育概论》等地方教材,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坚持不懈的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四观”“两论”和反分裂斗争的专题教育,建立反分裂斗争的长效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材编写,切实发挥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两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的特殊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德育室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用,积极开展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深化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我国历史、国情,特别是对西藏历史、区情的认识,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党员队伍。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注重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全区各大专院校和大部分高中(中专)学校成立了学生业余党校。认真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党员发展工作,一批学生骨干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被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全区高等学校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9.67%;专任教师中的党员约占教师总数的53.29%。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特别是在完成学校重要任务、资助生活困难大学生、帮助毕业生就业、维护校园安全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通过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党员教育管理渠道。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引导和带动广大教师、职工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群众特别是学生入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两名西藏大学研究生在毕业典礼上交谈(2004年6月摄)。

  二、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探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道路的根本保证。为使西藏尽快发展起来,走在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前列,党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西藏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形成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西藏教育始终如一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在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西藏教育历史性的跨越,开创了西藏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从西藏实际出发,锐意创新,推进西藏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教育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好西藏人民满意的教育。

  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区内办学为主、区内外教育相结合,坚持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坚持以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才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发展道路。 

  (三)坚持把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大力支持,与全区各族人民发扬“老西藏”精神,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相结合,是推进西藏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30年来,西藏民族教育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既离不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帮助西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央的一贯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内地西藏班(校)、实行对口支援、“三包”政策、扶持建设重点院校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帮助西藏发展教育事业,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有力地推进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四)坚持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西藏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标准和发展方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标准,统筹发展西藏各级各类教育,把办好农村教育作为西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和“三包”政策,内地西藏班以招收农牧民子女为主,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乡(镇)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边境县学校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行腹心地区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交流任教,全力实施“两基”攻坚,建设地区、县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中心),积极推行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为西藏城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30年来西藏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把政治可靠作为育人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体系,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在西藏办学必须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

  改革开放30年,是西藏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30年。面对新时期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期待,西藏教育事业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

  “十一五”期间,西藏教育发展目标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教育追赶战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教师队伍素质,形成各类教育互相衔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要努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建立起由坚实的基础教育、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组成的现代教育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民族教育事业必将在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