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学院
 
学院首页 > 学习研讨 > 莫把“教学反思”庸俗化
莫把“教学反思”庸俗化
作者:Cynthia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7.08  浏览量:9255

“教学反思”是时下新课程改革的流行语,但在“流行”过程中,有一种被庸俗化的倾向。比如,有人主张对教学要“时时反思”、“事事反思”,不但有“教后反思”,还要有“教前反思”、“教中反思”,甚至于要把教师培养成“反思型教师”,大有“反思即教学”、“反思即教师”、“反思即教育”的理解趋向。这无疑是把“教学反思”庸俗化,而最终必然会使其核心价值“泛化”以至于“消解”。因此,准确把握并审慎运用“教学反思”,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在有效、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中“教学执行”是常态。一所学校,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有效而且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这套系统包括规章制度层面的显性内容,也包括教师群体话语、动作层面的隐性内容。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学业考试等具体行为都在这套系统中正常、自然、惯性地“执行”着。只要“执行”达到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并不需要“改革”,或者从某种角度说,并不需要“进步”。因为任何“改革”都是需要支付成本的,都有可能损害教学的“稳定性”与“有效性”。

其次,作为个体的教师的教学,没有必要做过度或过频的“反思”。一般来说,上好一节课,需要撰写教案,撰写教案的时候,当然需要借鉴旧有的教案,包括自我的旧有教案和别人的旧有教案,这些借鉴主要的是继承,而不是“反思”后的创新。教案一旦制订,接下来就是对教案全身心的忠实的执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高悬着“反思”的利剑,势必会斩断教学的思路,势必阻遏教学细节的落实,使教学处在游移不定的状态。同样,学期开始,制订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也主要是在继承以前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订的,主要的也不是“反思”后的创新。计划制订完毕,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放在具体执行上。

要不要“反思”?当然要,没有“反思”教学则停滞不前,创新则无从谈起。但“反思”要找准教学整体工程的关节点,要把握好时机,换句话说,“反思”要在需要反思的时候“反思”。

什么时候需要“反思”?很简单,在方案已经执行,计划已经落实,到了总结阶段时候才需要“反思”。比如说,一节课上完,是成功了还是没有成功,是大体上成功了但还有缺憾,还是大体不成功但也有成功的地方;成功的因素是什么,不成功原因又在哪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有哪些地方能够改进,到底怎样才能改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个体或群体进行认真梳理,尝试拿出解决的办法。同样的道理,教学计划落实后的反思也是如此。

由此看来,“教学反思”一般需要在课后,在期末,在年终,或者在模块教学之后进行,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也不能频度过高。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