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学院
 
学院首页 > 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素质教育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作者:Cynthia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7.07  浏览量:17563

中国古代素质教育思想:

1、德。

新课程改革要求:“各门课程都渗透德育”,从古到今德育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礼记》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

《周礼》中亦有记载:教三行:-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孝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古今道德标准虽然有区别,但是重德的原则是相通的。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可能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也可能成为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德,正是这两种人的分水岭。
2、两主。“两主”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墨子曰:“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墨子所说的是教与学须产生师生互动,教学才能达到成功。这个思想与我们现代人提倡的在教与学的双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吻合的。
3、两全。“两全”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两个观点正好与之相吻合。孔子招收学生不看什么条件,来者不拒。这也正是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孔子在教学中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基础的高低。主张在统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效果。
4、兴趣。心理学上对兴趣的定义是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且有积极情绪的色彩的心里趋向,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宋朝张载曰:“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明朝王守仁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须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应试教育的课业负担过重,扼杀了童子情,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童子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育。
5、实践。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新课程教育改革指出:课程内容分两种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这是正荀子所说的,闻之,见之,知之的学习过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即荀子所说的实践课程。
古人云:“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课堂教学只能算小修,只有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带到大自然中、社会中进行了观察、感受体验而产生知识,才算大修。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6、创新(创造)。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古以来掌握知识多少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墨子批评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继承,但还要有创造精神,使善的东西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体现了他重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论。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