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学院
 
学院首页 > 物、化、生 > 高中物理复习资料 非常全面
高中物理复习资料 非常全面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4.29  浏览量:14456

二、重力  万有引力

[教学目标]⑴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万有引力;⑵掌握重力三要素。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麽是力?什麽是力的三要素?

2、什麽是力的图示?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问题1:什麽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说明:(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都是被研究对象。

问题2:同一只铅球,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见右图)?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小结。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

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

悬线法找。

5、重力大小:  , 

6、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 然后提问: 图甲、乙中, 物体所受重力

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谁?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由

此说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吸引作用,从而引出:万有引力。

(二)万有引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说明:(1)宇宙空间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

引力越大,物体间的距离越大,万有引力越小。在此可给出万有引力数学表达式:

                        

式中,m、m表示两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物体间的距离。G为引力恒量,

其值为:

 (3)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布置作业:练习二(1)、(2)、(3)

 

 第二节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出示投影片

A如图: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C、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用投影片出示小结内容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3)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四、作业

    1、试画出物体A的重力示意图

                

    2、课本P5、练习一 3、4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高一物理教案2]

 

1.2  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3、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4、知道等效法在建立重心概念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

 

四、教具
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一) 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重力的方向

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

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

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

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讨论上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以“静止时”作为前提?匀速运动行不行?变速运动呢?为什么说“大小等于”?能不能说“就是”?

(4)运用重力G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式G=mg计算重力.式中g=9.8N/kg.

(二) 重心

1.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 引入重心概念之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3. 重心的确定

(1)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 质量的分布有关;

(3) 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

(4) 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演示)

依据:二力平衡原理.(学生讨论)

(三) 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一(3)

(四) 课堂小结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

 

重力                  大小:G=mg

 

          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由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确定)

                     

  (五)课外作业:略

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3)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及物体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三、教具

1.演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弹簧秤(悬挂式、台式两种)、铁块及外表相近的铝块(均用相同颜色油漆涂饰外表)、钩码(50g×10)。

2.演示重心

(1)重心板(直角尺状、三角板——有悬线);

(2)起重机重心变化的CAI课件;

(3)“欹器”——录像片;

(4)“双锥体”及配套支架;

(5)“铁锹”模型——纸管一端缠有金属丝,剪刀、天平。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两个物体,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用手掂一掂,或弹簧秤称量一下,发现它们不一样重。这里的“重”是我们的感受,或是测量的结果,这说明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同。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重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明确: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体都有质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就会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请同学回答:根据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观察: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粉笔头)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竖直方向向下。

如果有同学问“纸片飘飘落到地上,并不是竖直下落的,怎样解释?”答:飘忽不定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纸片也是竖直落下的。以后我们还会做这个实验的。

指出几点:

①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的,对于地球另一端的观察者,其“上”、“下”指向刚好与我们相反。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实验: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

指导阅读教材第11页第1段:“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找出关键词并加以理解。

“静止”:演示细线悬挂重物加速上升时线被拉断——重物对悬线的拉力大于重力;台秤加速下降时,示数小于物重——被称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

“竖直”悬绳(或“水平”支持物):

“等于”:只是数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对绳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施力者是该物体,以后还会学到其它区别。因此将“等于”二字换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

3.重心

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

“认为”:重心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

“从效果上看”:等效代换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研究的结果。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演示:均匀直棒的重心在中点;均匀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

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环重心在圆心。

回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实验。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是物体上的一个点(如圆环、直角尺等)。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还跟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如:一把铁锹的重心在靠近锹头的一侧。演示“模拟铁锹”的重心。问:如果从重心处切开,哪头重?同学回答并用杠杆平衡解释支点在重心处时“铁锹”的平衡。最后用剪刀剪开“铁锹”,两段各放在天平两盘中,验证一下。

演示: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而变化——CAI课件。

重心随重物质量增大而前移,随提升高度增大而上移,重心快超出支面时发出报警声。

放录像:欹器。

静止时向右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处于正位,继续倒水,重心向左上方移动,倒满水则倾覆。——“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3)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

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

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

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表面看来双锥体由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实际上仍是从重心高处向重心低处滚下来。

3.用一个手指支持铅笔的一端使铅笔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铅笔换成一根教鞭,小头立在手指上,就比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去查一查有关资料。

五、说明

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经学过,从知识上讲,本节内容很容易掌握,属于复习性质的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2.重心概念的建立,渗透了“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对于以后学习“力的合成、分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注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并加以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如何阅读教材,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介绍“欹器”,增加“双锥体”和“模拟铁锹”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查找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体会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北京第161中学 刘大卓)

[高一物理教案1.2]

 

重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上一切物体都

受到吸引作用,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

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

小等于物体受的重力。会用G=mg(g=9.8N/kg)计算重力。

3.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重点

1.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重心的概念

三、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

四、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五、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六、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复习力的概念,提出问题:地球上的物体是否受到地球给它的吸引力。

⑴ 重力

一、重力

1.  重力就是重量,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 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⑶ 重力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引起,但不一定是地球对物体的引

力。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演示】物体由静止释放总是竖直下落,表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大小:重力G跟它的质量m成正比,G=mg,g=9.8N/kg

⑴ 对给定物体在确定的位置,它的重力一定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

无关

⑵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称测量

二、重心

1.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

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与一点,这一点叫

做物体的重心。

2.  薄片状物体的重心的确定

3.  物体的中心不一定落在物体上。

4.  对质量分布均匀是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  在力的图示中,重力的作用点应画在重心处。

6.  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练习

备课日期

   月    日

备课累计

 

授课累计

课    题

第四节      重力

 

目的

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培养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计算重力的公式G=mg

难点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    具

弹簧秤、钩码、木块、重垂线、小球、小刀、铅笔

教学方法

 

实    验

 

本教案使用情况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缺席人数

听课人

作业题数

月 日周  第  节

 

 

 

 

 

月 日周  第  节

 

 

 

 

 

月 日周  第  节

 

 

 

 

 

月 日周  第  节

 

 

 

 

 

月 日周  第  节

 

 

 

 

 

教        学        过        程

具体教法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到了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

二、新课

1、什么是重力

现象一 秋天到了,成熟的苹果落到地面上。

现象二 河流,沟渠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底处。

演示实验 ①向上抛出小球,小球总是会落到地面。

②小球在桌上滚到桌边后总是会落到地面。

归纳:上述各种现象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落到地面,那么是什么物体对这些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呢?

结论:原来,地球对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有力的作用,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吸引的作用。地面附近(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对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时也称为物重。

注意: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但它不是引力,不能说成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②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力,在地面附近的

 

 

提问教学

 

 

 

 

 

 

 

 

 

实验教学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分   配

具体教法

物体始终是重力的受力者,而重力的施力者只有一个——地球。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对附近的物体吸引,物体也会对地球有吸引的作用。但为什么看不出物体对地球的作用效果呢?原因在于地球的质量太大了,物体作用在地球上所产生的效果十分微弱,几乎察觉不到。

2、重力的大小

是否所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都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怎么知道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多大呢?

演示实验 教材图8-21,利用弹簧秤可以测出物体的重力

将质量分别为100g,200g,300g的木块依次挂在弹簧秤上,分别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将数据记在表格中,做出相应计算。

质量m(kg)

重力G(N)

重力与质量的比g(N/kg)

 

 

 

 

 

 

 

 

 

 

 

实验表明:物体的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个比值始终是9.8N/kg。如果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比值9.8N/kg,则会得到

            

注意:①公式中的单位必须统一,G——N、m——kg、g——N/kg

②g=9.8 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说明:①g=9.8 N/kg是一个近似平均值,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方g的值不同,在两极最大,赤道最小。在一些特殊说明的地方,或粗略计算时,还可以用g=10N/kg。②由于g在不同地点的取值不同,所以在宇宙中物体有时可以没有重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 ①观察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②观察重垂线挂起静止时,线的方向

 

 

 

 

 

 

 

 

 

 

 

 

 

 

 

 

 

 

 

 

 

 

 

 

 

 

 

 

分析讲解

 

 

 

 

 

 

 

 

实验教学

 


教   学   内   容   及   时   间   分   配

具体教法

小球下落方向和静止时重垂线的方向跟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实验 观察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斜面是否垂直

通过实验总结出: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且向下,而不是垂直任何物体表面都向下。

注意:重力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在空中还是在水中。

向学介绍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①检查墙是否竖直②检查窗台是否水平。

4、重心

演示实验 如图,拿一只半开的小刀插在铅笔里,把小 刀张开的角度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使铅笔立在手指上。

 同学们看到现象,原因是物体的重心与支点平衡使铅笔不倒,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即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说明:①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如粗细均匀的木棒,它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②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测定其重心。

方法:①在A点用线将不规则物体悬挂起来②然后在B点将不规则物体悬挂起来,两次重垂线的交点即是重心。

三、课堂练习

1、一个60kg的人,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2、质量是0.5kg的物体,能否用量程为4N的弹簧秤测出重力?

3、甲乙两同学质量比为6 :5,乙同学重490N,则甲同学的质量和体重各是多少?

4、甲乙两个物体体积相同,甲的密度是乙的4倍,则甲乙两个物体的重力比是多少?

5、三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如图所示的方法连接在一起,第三只弹簧下面挂一个物体,已知A、B的示数分别为2N和1.5N,C的示数看不清,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

 

 

 

 

 

 

 

 

则所挂物体的重力为多少牛?

6、如图,放在斜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是5kg,请画出物体A所受的重力的图示。

7、如图,重10N的物体在2N的推力作用下静止于墙上,画出物体受力图示。

三、小节本课内容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了那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且作用在物体的重心。

作业布置:

              124页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重力

一 什么是重力                     三 重力的方向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四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二 重力的大小                        重力可以看成力集中作用在

表格分析                            物体的重心上

  

 

教学回顾

 

辅导时间

辅导班级

辅导人数

   月     日

   年    班

 

   月     日

   年    班

 

   月     日

   年    班

 

   月     日

   年    班

 

   月     日

   年    班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