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学院
 
学院首页 > 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 > 为何中国人感受父爱比较晚
为何中国人感受父爱比较晚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4.10  浏览量:44275

       上海家教文章

       总有一些往事,不堪回首;总有一些念头,挥之不去;总有一些情绪,无法释怀……

    因为,我们心中产生了阴影。

    所谓阴影,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世界中隐约感受到、却又不敢认同、不愿接受、不能正视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实践中遭遇负面经验时,即有可能感受到阴影,或者说,意识到心里面产生了阴影。

    本专题系列即着重诠释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社会文化及其变迁脉络下各种阴影的文化特性及其意义。

    凡读过朱自清先生《背影》者,无不为作品中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视线移开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心中不时会浮现我们自己父亲的背影。为人父者还可能想象自己在子女心中的背影……

    其实,“背影”可能是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种典型的父爱意象。非但如此,“背影”也可能构成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种特有的阴影。

    “严父慈母”遮蔽了我们中国人的父爱意象。

    “严父慈母”这种说法,既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是我们中国人为父为母的生活实践。这样,“严父慈母”自然也就构成了我们中国人心中关于父母的正面意象。也就是说,关于父亲的正面意象总与严厉、严格、严峻、家严分不开,而且“家严”本身就是我们中国人对父亲的一种尊称;关于母亲的正面意象则与慈爱、慈善、慈祥、慈颜分不开,其中“慈颜”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表示慈母的容颜,而且还可以直接指代慈母本身。当然,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异、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家庭生活方式也可能助长了我们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严父慈母”意象。

    事实上,我们中国人一想起母亲,总能立刻在心中浮现甘甜的乳汁、温暖的怀抱、慈母手中线等丰富的、生动的母爱意象……而且,“母亲”还是一种神圣的孕育象征。譬如,祖国啊,母亲!大地啊,母亲!

    相对来说,我们中国人关于父爱的意象就比较贫乏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母亲在生育、养育上享有天然优势;我们不得不承认,母亲的慈爱是如此的自然、直接、感性。与之相比,父亲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其严厉的面孔怎么说也不是为人子女者直接的感性需求,相反,简直就是对子女感性需求的直接限制。

    当然,我们绝不是说中国文化排斥了父爱。事实上,父亲,母亲,都是一样的关爱、疼爱、钟爱自己的子女。所谓“父母之心,爱子孙一也。”只不过父爱与母爱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其实,父亲的严厉本身就是父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无论如何,我们心中的父爱意象总是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感性特质。然而,这种父爱意象却因“严父慈母”这种正面意象的存在而难有多少展示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严父慈母”遮蔽了我们中国人心中关于父爱的意象。

    “背影”是一种延迟的、默然的、深沉的父爱意象。

    幸然,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生动的、典型的父爱意象,即“背影”,父亲的背影。

    其实,“背影”的出现正是“严父慈母”对父爱意象遮蔽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对“严父慈母”这种正面意象的补充。由此,“背影”是一种延迟的、默然的、深沉的父爱意象。

    我们说“背影”是一种延迟的父爱意象,是说“背影”的出现即意味着我们本应更早地去感受父爱。事实上,我们通常在年轻的时候难以深刻地体会父爱,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个人心智的成长,才逐渐增加对父爱的感念。其中,身为儿子往往要到自己已为人父,才似乎能够开始真正品味自己享有的父爱。甚至有人感应到父爱时,父亲真实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乃至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我们说“背影”是一种默然的父爱意象,是说“背影”相对于正面的表情而言不会“说话”,而是以一种默然、含蓄、内敛的方式传达着实质的父爱内容。在我们的意象中,打从我们懂得主动表达需求开始,母亲即以我们为中心,她快乐着我们的快乐,痛苦着我们的痛苦,欢笑、泪水一起写在她的脸庞。然而,我们从父亲的表情中却看不到这些内容,至少永远见不到父亲的眼泪。这也难怪,中国文化要求为人父者在子女面前应当是个庄重、坚忍、含蓄的男子汉,绝不能儿女情长、喜怒形于色。正所谓“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只有当我们凝视父亲的背影时,运用我们足够的洞察力,才可能感受那种发自父亲心底的自然而然的舐犊之情。

    我们说“背影”是一种深沉的父爱意象,是指“背影”因负载着一定的家族传统和社会文化价值而可能具有的超越个人意识的深刻性和隐蔽性。显然,我们要读懂“背影”的这种深刻性和隐蔽性,仅仅靠洞察力是远远不够的,可能还需要我们具备更多的生活体验,更强的感应力,更高的想象力。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我们与父亲之间个人与个人的沟通,而且是我们与父辈之间、我们和父辈一起与家族传统及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惟其如此,父亲的背影才超越个人而成为了具有我们中国文化特性的父爱意象。

    “背影”下的父爱,不能承受之重。

    从“背影”毕竟展示了父爱的意义上说,其功莫大焉;从“背影”意象的延迟性、默然性、深沉性(包括深刻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来看,其文化意味十足,颇值得我们探究。然而,就我们为人子女者对“背影”的自我感受来说,却是一种十分沉重的自我体验。诚然,我们需要母亲柔美、细腻的体贴和呵护,但我们同样也需要父亲坚韧、厚重的关爱和支撑。的确,“背影”总不如其正面那样熟悉、那样清晰、那样直接,尽管是机缘巧合,偶露真容,且留下许多模糊、许多困惑、许多深奥,但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背影”下深沉的父爱。是的,这里没有爱的告白,却是心灵相通。因为感受到“背影”,我们才完整地感受到父爱。我们是这样地感动、感激、感怀,因为完整的父爱为我们注入了生命原动力,坚定了我们前行的步伐,我们与父亲同在,与父亲传承的祖先血脉相连,与父亲传载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惟其如此,“背影”才是这样的弥足珍贵,这样的动人心魄,这样的令人无法忘怀。

    然而,当“背影”映入我们眼帘,当“背影”浮现在我们心头,我们却也依稀察觉到父亲的年迈体弱和颤颤巍巍,依稀感受到父亲为了我们的成长仍在尽力而为却又力不从心,依稀体会到父亲对我们一如既往的理解、信任、宽和,更有永久的守望和深远的期待,依稀感应到父亲在生命延续、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上对我们的郑重托付。几多酸楚,几多凄凉,几多歉疚,几多不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面对“背影”,我们自惭,自愧,自责,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不仅在人生作为上一再地辜负了父亲的厚望,更在德性修为上永远不能望其项背;我们不能原谅自己曾经的少不更事、自以为是和放松懈怠,不能宽恕自己长期以来对父爱的熟视无睹、浅薄理解和无以回报;我们不敢面对,不知所措,不能承受,因为“背影”下的父爱,是这样的沉重……

    “背影”,阴影乎?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