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学院
 
学院首页 > 史、地、政 > 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史料
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史料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03.26  浏览量:12653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史料教学的作用应当重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不可挡,势在必行,今年试题中这些探究性试题的出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今年高考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以上试题通过提供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创设情景,需要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全国高考卷一的两道文字表述题就对学生的材料阅读、处理、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36题,文字长达700字,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在短短3小时内对它做充分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更别谈准确的表达了。

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主动迎接挑战,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将其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离不开史料教学,因为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想想有多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了用历史料来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从高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实行,有也只是为赛课作秀,学生只有考试才能接触到新鲜材料,而此时他们一般是非常慌乱的完成史料的阅读的,过程痛苦,结果不好。对能力的提高和历史的认识没有多大帮助。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解答相关问题,或者增添史料,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那么怎样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下面就以一位老师的课例来做个具体分析(限于篇幅,只能截取几个精妙的片段):

课例:第一章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部分:

他最初的设想是维克多·雨果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描述材料导入的。(“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在初步讨论的过程中,大家认为此段材料的阅读量太大,不利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了让后面的重点、难点内容有更充裕的时间分析学习,就决定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一问来直接导入新课。(笔者点评:导入语本来就是为引人入胜的,简短有力,扣人心弦,三言两语就要进入正题,否则,学生全跑光了。这位老师看来很有心机。但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经过两次的实践后,他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发现,既然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怎么运用史料,为何不以史料的方式导入?大家发现材料1就是不错的导入材料。(材料1、洪都拉斯和中国人均消费的比较内容: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而且此材料在后面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时也要用到,这样的话既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同时又避免了过多的材料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因为同一则材料当大家再次阅读的时候,他所需要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笔者点评:我曾经也碰到这种情况,可惜没有深入思考,其实材料用在何处也很关键,省时省力的点子还是多想想为好。可谓是“一材两用”,进一步挖掘了材料的作用,又提高了效率。)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