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聆听了一名教师教授的三年级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师始终围绕一个“趣”字,在趣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实录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课件出示:森林运动会上三只小蚂蚁进行田径比赛,规则为沿同一片树叶的边缘跑,先跑完者为胜。第一只蚂蚁沿叶脉跑了一个来回(未沿叶边缘);第二只蚂蚁沿叶边缘跑了一半多,退出了比赛(未完成一周,起点和终点不重合);第三只蚂蚁从叶柄开始,沿边缘跑,最后又返回到叶柄。谁是这场比赛的胜者?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抢先一步)田径比赛中谁用时短谁就获胜,第一只蚂蚁用时最短,所以,第一只蚂蚁获胜。
生1:不对,第一只蚂蚁没有遵守比赛规则呀。
师:比赛规则是什么呢?
(师生讨论了周长的两个重要元素——一周和封闭。)
师:(出示一片大的硬质树叶模型)谁能一笔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并告诉大家,你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在图上作出标记。
两位学生上台画树叶的周长。
师:他们画的怎么重合在一起了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他们都沿着同一片树叶画了一周;因为树叶固定在黑板上,所以它们的起点和终点重合……
讨论得出结论:两位同学虽从不同地方开始,但都描出了这片树叶的一周,画的时候他们的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这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这样,封闭图形的周长这一教学难点就在愉快的活动中被突破了。
师:出示一个乒乓球,让学生来猜一猜它的周长在哪?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就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带着未找到答案的问题恋恋不舍地走出了教室。
反思
上述案例中,导入时,教师精心设计,以富有“童趣”的蚂蚁赛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别出心裁,制造了不遵循规则的蚂蚁获胜这样的“矛盾”,让学生自发产生了学习这节知识的欲望。在新授环节,通过不同学生的“描”,本来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教师却节外生枝——故作惊讶“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智趣”。结课时,抛出“猜猜乒乓球的周长”,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也是一种趣,一种意犹未尽的“趣”,一种延伸的“趣”。
“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创设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乐趣,进而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情趣,引导学生走入知识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