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学院
 
学院首页 > 基础教育 > 资源师资差距成掣肘 校园经典诵读如何走得更远
资源师资差距成掣肘 校园经典诵读如何走得更远
作者:小田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7.04  浏览量:11876

家长学生接受度超预期 资源师资差距成掣肘

校园经典诵读如何走得更远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7月1日下午,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的一间教室里,150名中青年教师专心致志地跟着讲台上的徐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高文兰“数着枣”。这是2009年暑期江苏省千名中小学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第一站。

  从2004年试点到2008年正式启动,再到现在,经典诵读进校园在江苏省已从理念走进实践。学生和家长对经典诵读进校园态度如何?经典诵读又如何在校园中走得更远?

   诵读经典孩子积极家长支持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此次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启动仪式上,宿豫区蔡集实验小学十几名学生激昂地诵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很难相信,这个颇具水准的展示来自一群农村的小学生。

  “经典诵读进校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爱读书。”宿迁市宿豫区曹集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朱环说,当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很多都在外打工,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而当他们真正沉浸在中华经典的魅力之中,人生观都会有改变。

  以宿迁市为例,全市531万人口中有380万农村人口,其中100万人外出务工,留下近9.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与之相适应,宿迁市有34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数量的1/3强。

  目前,经典诵读已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工具。宿豫区关庙镇中心小学1300名学生中有500余名寄宿生,其中大多是留守儿童。自从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启动后,每年4月宿豫区读书月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天堂。“读好书,读诗文,写读书笔记,都能帮助留守儿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该校语文教师张海霞告诉记者,每学期学校评选书香班级,学生们都特别积极。

  宿迁市实验学校坐落于城市核心区,面对市政府,周围居住小区很多,成了得天独厚的经典诵读宣传基地。每天大课间2000多名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总能吸引周围的学生家长驻足观看。“亲眼看见了,家长们对经典诵读也就更支持了。”该校语文教师陈学芹说。

   不同学段诵读方式应有差异

  经典诵读在学生中开展得好,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理解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教师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陈学芹却有着一丝担忧。“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思想意识和小学阶段有很大不同,让他们去‘唱读’经典诗文,他们会觉得很‘傻’。”陈学芹认为,在经典诵读方面,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应该有不同的取向。

  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一直是宿豫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魏斯化在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引以为豪的。在小学生们每天进行的早诵、暮读中,古诗新唱、配乐诗朗诵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连午饭前从教室走到食堂的路上,孩子们也会排着队,在“诵读小助手”的领诵下,背着古诗文行进。但这些在陈学芹的中学生那里很难复制。

  “对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死记硬背行不通,必须用老师的理解和感悟来感染他们,探索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模式,用经典诵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重道远。”朱环说,这些经典诗文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在中学语文课上,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也会沉浸其中。但对中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师资和设施不足成最大瓶颈

  像江苏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样大规模的诵读教师培训,在全国尚属首次,陈学芹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获得了3个培训名额,但这所学校光语文教师就有50多名,教师培训“僧多粥少”的情况并不鲜见。“古诗文容量大、内涵丰富,大部分学校的诵读教师由语文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指导,有时候真有些力不从心。”魏斯化坦言。

  江苏省语委办干部王前鹏的话印证了诵读教师培训需求的旺盛。去年暑期,江苏省语委办曾在徐州市下辖的新沂市举办过中小学诵读教师培训班,由于完全是免费培训,原计划只招收100名学员,结果闻讯赶来的教师不下300人。“有的老师都是自带小板凳来的,场面相当火爆!”王前鹏说,鉴于广大教师的培训需求,今年将在苏中、苏北6地培训1000名诵读教师,但目前看来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资源不足是另一个困境。宿迁市实验学校目前投入20万元建设的电子阅览室尚未投入使用,学生用的还是从前的图书阅览室。“下午课外活动课,把学生拉去读书,但藏书量太少,光盘也少。”陈学芹说。此次培训期间,江苏省语委、教育厅向苏北5市、苏中3市近2400所寄宿制学校赠送了《中华诵》光盘,但陈学芹觉得与学校需求还是有差距。“现在的古诗文诵读书应该作为教材发给学生,让经典诵读不仅进校园,也能进课堂。”陈学芹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教师培训机会,有更多的经典诵读资源,能让经典诵读在校园里走得更远。(本报记者 柴葳)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4日第2版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