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学院
 
学院首页 > 家长之窗 > 琴童与家长的一面镜子——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
琴童与家长的一面镜子——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
作者:小米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7.02  浏览量:47698

 

 

我国老一辈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傅雷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他在翻译方面的卓越成就,还有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傅聪。《傅雷家书》的发表使我们了解到傅聪的成才绝不是偶然的,他是傅雷心血浇灌的结果,也是傅雷教育思想的胜利。

 《傅雷家书》中不仅渗透着一位艺术家人性的光辉和对艺术的忠诚,还反应出傅雷对音乐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些对于今天学习音乐的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来说,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琴是为了培养什么?
    
    这个问题是在进行一切艺术学习之前必须弄清楚的。对于一些幼年学琴的小朋友来说,这一点似乎更针对一切望子成龙的家长。 

 那么,学琴究竟为了培养什么呢?是为了培养演奏家吗?这恐怕是一部分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的厚望,但历来学琴者众多不可数,而成名成家者却寥寥几人。也许有家长会坚持认为的他的孩子将成为寥寥几人之一。但不知您是否想过,如果证实您孩子确定不可能成为演奏家的话,那对于您将是何等的失落,对于孩子的前途又将是何等的渺茫。这恐怕是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误区。

傅雷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当他发现儿子傅聪对音乐很感兴趣后,决定让他跟雷垣学习钢琴时说,“我并不是指望他成名成家,而只是希望他能在音乐中吸取养料,不至于损失一笔财富”。由此可以看到:一位钢琴大师的父亲最初并不是要培养大师的,而只是希望儿子在兴趣爱好及音乐的熏陶中健全自己的人格。

即使后来傅聪蛮声国际乐坛后 ,傅雷在 《傅雷家书》中与其谈论得更多的却是艺术家如何 “做人”的问题。的确,除了傅雷 ,“那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之外,再加上这么多道德的?”这反应了傅雷的一个重要的音乐教育观点:道德与艺术的关系。

所以,在教给孩子琴技的同时,教给孩子以真诚和爱心吧。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得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是啊!艺术的表现首先不能感动自己,又怎能感动别人?一个虚伪的灵魂 ,又怎能体会到前人纯洁灵魂的真诚? 

“学艺术的人,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 、更坚韧,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 lessimperfect(没有缺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这种彻底的真诚,也许会遭到很多挫折和委屈 ,但为什么要回避痛苦呢?“心酸的泪水是培养心灵的酒浆 ,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 ,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而这种博大的同情心不仅是一位优秀艺术家所必备的,也应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具备的。 

那么,在这儿我不妨说,学琴并非一定要成为大师,而首先是充分发展一个“人”,除了琴技,更有人品。
  
    
“艺术气质”是练琴练出来的吗?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里的 “艺术气质”不光指外在的“像搞艺术的”行头 (那是极不可靠的),更指的是内心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力。 

有的人主张 “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弹手下琴”,这样闭门苦修是否能有利于增强对艺术的感悟呢??

傅雷认为学习不仅需要在本门艺术中勤修苦练,还得博览群书。后来傅聪演奏的肖邦得到了国际乐坛的充分肯定 ,认为他演奏的肖邦具有一种新的而又合理的解释,是注入了中国灵魂的肖邦,“几近李白的味道”。可见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与音乐是相通且相互影响着的,并随着对音乐感悟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小孩们也过早地懂得人情世故而缺乏灵性。作为家长,为什么不让他们多领略李白旷达潇洒的境界以及中国古代不滞于物,不为物役的人生哲学呢?这些不仅利于他们艺术的学习,同样也利于他们今后的人生!
    
    应该表现些什么?是技巧吗?
    
    这是个针对学习者的问题,当你拿到一首曲子,演奏一首曲子,是首先急于把它正确地、一音不错地演奏出来,还是首先弄清楚它的情绪和意境呢?

你是否发现,同一首简单的曲子,有些人弹得兴致盎然,而有些人却弹得死板沉闷。在弹奏一些练习曲时,你是当成单纯的技巧来练习,还是融进你的情感?

说到底,其实只有一个问题 ,技巧和音乐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一个人跳不过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重手段的人 ,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这就是傅雷所认为技巧与艺术的宾主关系。这并不是说技巧就毫不重要了。而是我们应当认清技巧与音乐的关系。假使你演奏一个技巧性较强的乐段时,你只是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快”、“难”,而不注重它表现了什么,这就本末倒置了。这种无益于表现音乐的机械性技巧,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必须重视的一点是 ,即使是技巧性的练习,也应该带上你的情感去练习,将有助于更好 、更快地掌握技巧。傅雷曾对恩德说 :“音乐主要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 )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 technic(技巧)自会跟踪而来。”在弹奏之前,必须在脑子中形成一个明晰的标准 ,然后通过不断练习朝此接近,“技巧自会跟踪而来”了。  
    
  
一部作品应抓住什么?
    
    有时我们会听见这样的演奏:曲中某几段拿出来 ,似乎都挺不错,但连贯起来听,却好像不知所云。

对这个问题傅雷认为首先要 “想曲子的意境 、境界,追问自己究竟要求的是怎样一个境界。这是使你明白你要的是什么”,再“在脑子里推敲曲子的结构、章法、起伏 、高潮 、低潮等”。他精辟地点出了演奏中整体与细节的关系。首先要对曲子有个总体意境上的把握,在此前提下再设计章法。然后再有进一步深入。后面一切起伏和处理,都是为整曲的意境服务的。切不可“追求细节太过,以至妨碍音乐的朴素与乐曲总的轮廓”,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艺术学生尤其要注意的是从老师上课回来后,应“从头到尾细细看谱 ,把改过的地方从整个曲子上体会,得到一个新的境界”,再进行修改,否则 “光照老师的一字一句修改,可能通篇不连贯,失去脉络,弄得支离破碎”。这就患了“只见其小,不见其大”的毛病了。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