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学院
 
学院首页 > 物、化、生 > 高中物理复习资料 非常全面
高中物理复习资料 非常全面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09.04.29  浏览量:13430

上海家教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第一节 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力的分类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学习难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

学习内容:

一.力的概念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离开了物体,力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可以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可以是施力物体,这取决于谁作为研究对象.力的相互性也说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出现的,不存在先后关系.

说明:分析力,首先要明确受力物体(研究对象)和施力物体.如人推小车时,对小车而言,小车受到人的推力,显然小车是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人是施力物体,对人而言,人也受小车的推力,人是受力物体,小车是施力物体.可见,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还是施力物体,取决于谁作为研究对象.

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有大小,也有方向

力有大小,可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不同的力其方向可能不同,要完整地表达一个力,既要说明它的大小,又要说明它的方向.

2.力的图示

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达力,我们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1)选定标度(用多少毫米表示多少牛的力);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

(3)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在力的作用点上,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3.力的示意图

只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的作用,无需准确确定线段的长度.

注意:力的图示跟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示意图侧重于力的方向,它在力的大小、标度上没有力的图示那么严格.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可从“静”与“动”两个方面把握.

1.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形变),如把物体拉伸、压缩、扭转等.

2.动力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速度),如使物体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使物体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或使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等.

注意: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能说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无力作用物体就静止.

四.力的分类

力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分类,一种是按性质分,另一种是按效果分.

1.根据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分类.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等.

注意: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根据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能不同.如上抛一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重力起阻力作用,而小球下落时,重力又成为动力.


自我检测

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有(  AC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

C.两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

2.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

C.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同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B  )

A. 所有物体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B. 施力物体必定也是受力物体

C. 汽车发动机运转,产生了牵引力,可见,有的力不是别的物体施加的

D. 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调节它飞行姿态的力是由飞船自身施加的

4.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只有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这两个力才相等

B.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由于这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对物体不产生任何效果

C.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D.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而将其作用点移动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会发生改变

5.下列几组力中,都是按性质命名的是(  C  )

A.重力、浮力、摩擦力、弹力

B.弹力、压力、分子力、重力

C.电力、磁力、分子力、万有引力

D.重力、弹力、压力、磁力

第五节 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知道矢量和标量

学习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的合力、矢量和标量

学习难点:用合力等效替代分力.

学习内容:

一、合力 分力力的合成

1.概念:

一个力(F),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F1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做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 那两个力(F1F2)就叫F的分力.

注意:

1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关键字是“等效替代” .

2一个力可以有多个分力,即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也就是说,多个力的作用效果可由一个力替代. 关键字是“作用效果相同、替代” .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说明:力的合成就是找一个力去替代几个已知的力,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

二、共点力

1.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注意:一个具体的物体,如果所受各力的作用点并非完全在同一个点上,但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的话,我们就认为物体所受的力是共点力.

2.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用表示这两个分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合力的方向,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际问题中求合力有两种方法:

(1)图解法——从力的作用点沿两个分力的作用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两个分力F1F2

并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按同样比例表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通常可用量角器直接量出它与某一个力(如F1)的方向角

注意:用图解法时,应先确定力的标度.在同一幅图上的各个力都必须采用同一个标度.并且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适当.虚线、实线要分清.图解法简单、直观、但不够精确.

(2)计算法——从力的作用点按照分力的作用方向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后,算出对角线的长度即合力的大小.用计算法时,同样要作出平行四边形,只是可以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也不用太严格,仅以此作为计算的依据.

当两个力F1F2互相垂直时,以两个分力为邻边画出的平行四边形为一矩形,其合力F的大小为

    F=

设合力与其中一个分力(如F1)的夹角为,由三角知识知:

tg =

由此即可确定合力的方向.

注意: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变化范围: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夹角有关.两个分力同向时,合力最大,Fmax=F1+F2,其方向与两分力相同;两个分力反向时,合力最小,Fmin=|F1-F2|,其方向与较大的一个分力相同.一般情况下,合力的大小满足下列关系:

|F1-F2|≤FF1+F2

可见,合力可以小于其中任一个分力.

三、矢量和标量

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来确定的物理量叫矢量,其合成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其合成方法用代数求和法.

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映了矢量与标量的根本区别——两者运算法则不同,标量合成是代数加法,质量分别m1=2kg、m2=5kg的两个法码的总质量一定等于7kg,而F1=2N、F2=5N的两力的合力却可以等于3N~7N间任何一个值.

自我检测:

1.关于合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BCD  )

A.合力的性质同原来的力相同

B.合力是原来几个力的等效替代

C.两个力夹角为θ,在0≤θ≤180°范围内,它们的合力随θ增大而减小

D.合力的大小总不会比各力之和大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B  )

A.合力总比原来的每个力大

B.合力可能比原来的每个力小

C.两力合成,当一个力增大时,合力一定增大

D.有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它们的合力为0

 

3.下列几组力中,合力有可能为0的是 (  BD  )

A.5N、10N、4N                       

B.12N、5N、17N

C.10N、20N、40N                     

D.2N、6N、7N

4.大小分别为25N和30N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合力F大小的范围是(  B  )

A.25N≤F≤30N                       

B.5N≤F≤55N

C.0≤F≤55N                          

D.25N≤F≤55N

 

 

5.有F1、F2、F3三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已知F1=5N,F2=7N,F3=9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D  )

A.F1、F2的合力大小为12N

B.F2、F3的合力大小为5N

C.F1和F3的合力大小为4N

D.F1、F2、F3的合力为零

6.重5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今用30N的竖直向上的力提物体,则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  D  )

A.20N,向下                 

B.50N,向上

C.30N,向下                 

D.0

 

第四节 摩擦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公式F=μN的运用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摩擦力的判断,特别是摩擦力的方向.

学习内容:

一、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

两个物体间要产生滑动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条:1两物体相接触;2两物体发生形变;3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4接触面不光滑.

2.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包含两个方面: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间的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

注意

1不要把“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等同起来,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驱使物体运动,但必然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2)公式F=μN中的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等加以确定.

(3)μ的大小由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如表面干燥与否、顺着木纹或垂直木纹)等因素决定,与两物体间的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二、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产生

两个物体间要产生静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条:1两物体相接触;2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有形变;4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说明:如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当人用力推车时,虽然车没有动,但车已有了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由二力平衡知,地面对车产生一个阻碍车相对运动的力,称为静摩摩力.

2.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的大小

人用水平力推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当力较小时没有推动,当力F逐渐增大时也没有推动.可见静摩擦力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说静摩擦力的大小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但当人的推力增大到某一值Fm时,物体刚开始滑动,此时的摩擦力Fmax等于推力,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OFFmax

注意

1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的方向相反.举例:一个车厢装载货物,当加速向前行使时,货物所受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相同。当刹车时,货物与车厢一起做减速运动,静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2人推动物体沿平面滑动后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最大静摩擦力稍小一些;

3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4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静摩擦力也是动力.

自我检测:

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水平推力F压着,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当推力F的大小增加到2F时,则 (  AD    )

A.木块所受墙面的弹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B.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C.木块所受墙面弹力不变

D.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不变

2.关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BCD  )

A.滑动摩擦力总是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时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

D.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相切

3.关于摩擦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D   )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无关

C.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D.最大静摩擦力随物体间正压力增大而增大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两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

B.一个物体静止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它们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C.两物体之间有弹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摩擦力的作用

D.两物体之间如果有摩擦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5.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CD  )

A.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

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

D.静摩擦力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大

第三节 弹力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学习重点: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胡克定律

学习难点:弹力方向和微小形变的判断

学习内容:

一、形变

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有两个方面:

1.形状的改变:指受力物体的外观发生变化,如橡皮条拉紧时,由短变长;撑杆跳高时,运动员手中撑杆由直变曲.

2.体积的改变:指受力时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如用力压排球,排球的体积变小;用力压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

说明:

1当受力时,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可以直接看见;有的形变极其微小,要用仪器才能显示出来.当一本书放到桌面上后,桌面一定被书压得凹了一些,但由于书的重力较小,桌面的形变微小,肉眼几乎看不出来.可以设想一下,当在桌面上放一大铁球或人站在桌面上时,桌面的形变就容易被发现了.

2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力撤去后,物体又恢复原状,如弹簧、橡皮条等,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课本中提到的形变都属于弹性形变.也有一些物体在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如一块泥巴,用笔杆插一个洞或用手一压,泥巴不会恢复原状,这样的问题不属于我们所讲的形变问题.

二、弹力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又使它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1.弹力的产生:

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以下两点: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

注意: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常常要运用假设的方法.例如,如图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2.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A)明确产生弹力的物体;

B)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

C)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面的弹力垂直于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绳子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注意:(1)放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对水平面产生向下的弹力N,从大小上来看, N=mg,但决不能认为弹力就是物体的重力.因为两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且施力物体不同,受力物体也不同.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的大小有关.但实验表明,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该定律叫做胡克定律。

注意:(1)弹簧一端所受的拉力,并不是弹簧所受的合力。(即不是两端所受的合力)

(2)胡克定律中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是从原长算起的,不是弹簧原长,也不是从任意长度算起的伸长或压缩量。

(3)劲度系数与弹簧结构有关(材料、长度等因素都影响k值得大小。如一跟弹簧从中间截断,小弹簧的劲度系数变为原来的两倍)

自我检测:

1.已知甲、乙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那么 (  A  )

A.甲、乙一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形变

B.甲、乙一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形变

C.甲、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但一定都发生形变

D.甲、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形变

 

2.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木块在桌面上受到的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B.木块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C.挂在悬线下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拉力,是由于悬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D.挂在悬线下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物体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3.关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N就是物体的重力

B.N是物体重力的平衡力

C.N作用在水平支持面上

D.N作用在物体上

 

第六节 力的分解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3初步学会在具体问题中把一个力进行合理的分解


学习重点:计算分力

学习难点:分力有无解的确定.

学习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分力: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有时为了计算简单,如正交分解法,并不是一定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二、基本规律和方法

1.分解规律: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注意:一个力如果没有条件限制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对于一个确定的物体所受到的力进行分解时,应考虑实际效果,即进行有意义分解.也就是说分解的原则是根据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分力的唯一性条件

(1) 已知两分力的方向但两个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如图要求把已知力F分解成沿OAOB方向的两个分力,可从F的矢端作OAOB的平行线,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得两分力F1F2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如图已知分力F1,则连接合力F和分力F1的矢端,即可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得另一个分力F2

三、力的分解解题思路

1.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先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用作图法作出两个分力F1F2的示意图,最后根据相关数学知识计算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有两个施力者(或受力者).

一个已知力和它的各个分力是同性质的力,且产生于同一个施力物体.

自我检测:

1.将已知力F分解为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  )

A.若两个分力的方向已知,则两分力的大小唯一确定

B.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已知,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唯一确定

C.若两个分力的大小已知,则这两个分力的方向只有两种可能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将一个力分解为F1、F2两个力,F1、F2不在一条直线上,F1、F2、F大小关系是 (  BCD  )

A.F必大于F1、F2中的任一个

B.F可小于F1、F2中的任一个

C.F既可大于也可小于还可等于F1、F2中的任一个

D.以F1、F2、F的大小分别代表三条线段的长,这三条线段必可构成三角形

3.如图所示,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时不可能的是 (  D  )

A.F1或F2垂直于F

B.F1、F2与F都在一直线上

C.F1或F2的大小等于F

D.F1或F2的大小、方向都与F相同

第二节 重力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会用公式G=mg(g=9.8 N/kg)计算重力.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重力概念、重力三要素

学习难点:重心

学习内容:

一、重力

重力的产生: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对重力的认识应注意几点

(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不管质量大小,也不论有无生命,凡是由

分子、原子构成的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

引力,重力一般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所受重力是相同的;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G=mg,通常取g=9.8N/kg,重力的大

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可由铅锤线确定,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

,切不可说成垂直向下,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

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力作用点: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重

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作

用的等效作用点.


注意

(1)重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但不要

认为拉力、压力总等于重力,拉力或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是有条件的;也不要认为拉力、压力

就是重力,拉力或压力与重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其它力没

有关系;

(2)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

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4)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

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

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

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


自我检测:

1.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C  )

A.重力的方向总垂直于支持面

B.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物体向上运动所受重力较小,向下运动时受重力较大

D.同一物体,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也不论怎样运动,受到的重力都一样

2.对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D  )

A.物体重力的大小总是等于拉紧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面的压力

B.物体的重力大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量

C.物体在同一位置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D.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重力大小可以是不同的

3.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只有形状规则的物体用悬线悬挂时,悬线方向才通过重心

D.任何物体用细线悬挂时,悬线方向都通过重心

 

4.关于重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  )

A.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重心

B.物体的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C.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D.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无论是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重力的方向为垂直向下

C.人跳起后仍落回地面,说明人与地球间存在万有引力;人造卫星能在稳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说明它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D.人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地球对每个人的引力大小都一样

 

6.关于重心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BCD  )

A.物体内最重的一点称为重心;

B.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作用;

C.规则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D.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7.在关于重心位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物体升高或降低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要升高或降低

B.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其重心的位置必定改变

C.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随着物体的放置方法不同而改变

D.物体升高或降低,或放置的方法不同,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不变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