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学院
 
学院首页 > 高考语文 > 鉴赏诗歌要立足典故
鉴赏诗歌要立足典故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04.16  浏览量:29190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对于如何“立足典故,鉴赏诗歌”,同学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梳理、积累典故,并弄清典故的含意。

1.高三复习的过程中,除了关注课外拓展更应该回归课本,在梳理课本内容的同时回顾课文中“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黍离之悲”“寒食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典故。

2.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融合的过程中,也会留下很多典故。如先秦庄子的“庄周梦蝶”,春秋战国时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两汉时期的“金屋藏娇”“千金买来《长门赋》”等典故。同学们可以利用平时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积累典故。

3.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由典故发展而来的,大家可以借助成语作为载体,帮助自己积累典故。例如成语闻鸡起舞、击辑中流、唇亡齿寒、黄粱美梦、嗟来之食、退避三舍等。

其次,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应注意寻找用典含意与诗人自身经历之间的共同点,即诗歌“用典”与“知人论世”相结合。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鉴赏这首诗时,同学们可根据“亡国恨”三个字推测《后庭花》是一曲有亡国之嫌的靡靡之音,而历史上确有关于《后庭花》的典故:南朝陈后主擅长曲词,不图国事,终日沉沦享乐,因此《玉树后庭花》也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在此,同学们可立足于典故,再“知人论世”:杜牧是晚唐爱国诗人,他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但当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势力强大、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危机四伏、边关战事频繁,统治者却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杜牧正看到了当朝统治者的骄奢生活比起陈后主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自己又无力改变这种社会现实,所以,只能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叹,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当然,我们还可以再继续探讨下去,在古典诗歌中,类似的典故与诗人并非只是杜牧一个。时隔百年,忧国忧民的王安石再次化用杜牧的作品,借“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诗句,传达出诗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忧虑。

在鉴赏这些诗歌作品时,如果同学们能以“典故”为经,“知人论世”做纬,寻求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并积极调动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当然,诗歌用典并非一成不变,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诗作,如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盛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诗歌鉴赏题目开放性较强,虽然有时我们能够通过典故了解诗歌内容,但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准确地“言传”,这就需要同学们关注诗歌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并积累一些诗歌鉴赏中的常用术语。如:在备考指导中,可将诗歌用典类的答题模式总结为:化用……典故+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炼字……)+情感抒发(抒发……的思想感情、寄托……的情怀、讽刺……的现象……)。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1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