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
昨日,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在下葬仪式上手捧父亲的骨灰盒。本报记者王嘉宁摄
村民观看季羡林骨灰安放仪式。本报记者王嘉宁摄
一位民警手持鲜花准备献给牺牲的战友。
本报记者王贵彬摄
4月5日清明节,上午10时许,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的骨灰归葬故里———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如愿陪伴在母亲身旁。同日,收藏有季羡林生前遗物和手稿的故居和纪念馆对外开放。
老家人夹道迎季老骨灰
道上的小碎石子吱吱作响,包着白头巾的村民拥在两旁,停下手中的农活,等候着同村“老季”回家。房顶上的地盘早被“抢占”,娃子们也爬上树,看着在党旗覆盖下的季老的骨灰盒被捧着缓慢前行。
拐过巷口,新刷的乳黄色墙壁温和洁雅。走过不远,“家”已到。
季羡林憩园由荷塘区、广场区、微地形绿化区三部分组成。大门两旁,刻着对联“集群贤大成学贯中外,承历代师表德合古今”。荷花塘边,亲手栽种的老梧桐树下,季老半身汉白玉雕像静静矗立。
与父母合葬了却生前夙愿
根据安排,季羡林夫人彭德华的骨灰也一同安葬。季羡林之子季承夫妇分别捧着父母亲的骨灰盒,从季羡林故居出发前往憩园。
10时30分许,季承捧起被党旗覆盖的季老骨灰盒,走到坟冢边缘,将骨灰盒放置好。之后,彭德华的骨灰也被安放在季老“身旁”。
合上石盖,撒上几抔土,敬上鲜花。众人默哀,送季老伉俪入土为安。
生前夙愿终得实现,季羡林永伴在祖父母、父母身边。季羡林生前曾深情描述2001年回乡为父母扫墓时的心情,表达归葬故里的心愿:“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季羡林故居开放
骨灰安放后,位于憩园北侧的季羡林故居和临清市中心的季羡林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
据了解,故居占地5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8平方米。季羡林纪念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收藏有季老生前物品、手稿、证书和图片文字资料等。
释疑
季老骨灰为何分葬三处?
目前季老的骨灰分三地安葬,分别是北京万安公墓、河北易县清西陵和山东临清老家。对此,季承解释,骨灰安放回临清老家是父亲生前遗愿。著名歌唱家王昆曾写信给季老,认为河北易县清西陵景色好,许多文人都长眠于此,人文气息浓郁,相约死后也安葬在此处;家人都生活在北京,为使季老离家人近些,祭奠起来方便,便选择将季老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万安公墓。
故居为何与家境描述不符?
临清市方面资料显示,季羡林先生故居占地5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8平方米。而季羡林生平资料中,都曾提及他出身贫苦、家境贫寒。
据临清市委宣传部介绍,季羡林先生的父辈生活贫苦,后来叔父中湖北赈灾彩票大奖,拿出一部分钱让其兄建了一座院落,分北、西、东三房。季羡林的父亲仗义疏财,不久即家道中落,生活又回归至原来贫困的境地,北房、东房先后被拆卖糊口,只留下西房供一家人居住。
季羡林之子季承表示,临清市方面此次是根据故居最初建设时的规模进行重修,所以规模相对较大。
生平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1911年8月,他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在京辞世。季羡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追思】
缅怀战友
1949年以来北京共234名民警牺牲;局长傅政华敬献花圈
本报讯 (记者甘浩实习生刘珍妮)昨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在警察博物馆英烈墙前举行隆重仪式,祭奠首都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的战友,各警种代表及英烈家属近百人出席。
北京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傅政华代表市局党委和全局民警向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的民警敬献了花篮。
近百名民警和崔大庆、吴宝山等烈士的家属一起列队,在英烈墙前缅怀英魂并献花。
傅政华说,从1949年算起至今,全市已有234名民警牺牲在工作和战斗的岗位上,有64名民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