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学院
 
学院首页 > 备战高考 > 高考方向的改革
高考方向的改革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11.15  浏览量:18605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改革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基[2000]12号)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普通高中会考改革具有统筹决策权。”2000年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会考制度加以变革和改善。归纳起来有以下两个特点:……
  (1)减负。较大范围准许部分中学自己命题设考,淡化会考成绩与高考的关联度,允许考生多次参加考试,以最高一次分数作为考生的相应科目的成绩。(2)开放。将会考面向社会,为所有同等学力的人员服务,只要获得会考合格证,就可为升学、就业和参军提供新的参照;极少数省、市取消了省级会考,将高中毕业考试权交给市、县或中学。灵活设置新的课程并进行选修课的考试考查,其中包括信息技术课作为新的课程设考、加强体育课的考查、在考试考查中增设选作题、部分学科实行选考等,考查科目扩大,但分9科考试的大框架没变。这些方案都渗透了教育现代化观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坚定信念。从一个角度理解,不同的方案显示出不同的会考模式,在科目设置、开放程度、命题内容、评分及计分方式,与高考、就业及参军的关联度等方面都各自形成了一种或多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各省(市、自治区)同是一个高中毕业会考,却形成不同模式,每个省(市、自治区)会考也可以不止一种模式。其导向作用和教考机制也必将是多功能的;且这些不同的会考模式相互观照和借鉴,可促进高中会考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将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现代化程度、培养一代新人产生重大影响,对基础教育、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意义。事实证明,围绕相同的教育目的完全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教育途径可供选择,没有也不必要试图寻找一种“灵丹妙药”式的措施和途径,去包医教育过程中的多种弊病和试图确保其达到理想境界。
    一、10年会考历程中的规格与模式的简略问顾
  自1988年在上海、浙江试点,199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除西藏外)实施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它对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配合高考科目改革(由原来的理科7门、文科6门改变为会考后的各5门),曾产生和正在产生相当的积极作用。当初,高中会考制度在全国推行,将会考定义为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会考包括考试与考查,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考查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和劳技课;还有学校组织的思想品德、体育等科的考查等等。会考制度要求对认真学完按规定开设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能够合格,与命题标准、成绩评定、证书制度和毕业管理的联系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分析10年会考实施的得失,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即几乎所有的成功都与坚持相应的规格有必然联系,而所有的问题与弊病都与模式的大一统以至僵化密切相关。迄今为止的高中毕业会考,对应当时的高考低录取率的状况,使得高中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大都能够完成和基本完成高中教学计划,包括高中设置的所有学科中高考科目和非高考科目,也包括一流、二流、三流中学中所有能够将学业持续到毕业的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对有希望高考上线的学生,也不止是对高考科目中所对应的5门功课。会考的导向功能使得教育方针的贯彻不得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较强的措施加以保证。它冲击了偏科教学,使学生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学得比较完备,再过若干年,这种相对进步的教育措施产生出来的教育效果,将会通过两千余万具有较高素质、知识结构比较完备的参加过会考的年轻一代对社会的贡献予以证明。相同规格的重要性还表现在通过这种强力措施,使得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受的教育带有鲜明的改革开放色彩,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融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文化以及基于此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产生一致性和凝聚力,这对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统一都具有深远意义。为使高中水平这个相同的规格获得保障,会考成绩分析的诊断功能,使教育行政部门比较准确、快捷地考查并获知各地、各学校的教学效果,可以了解某校甚至某班某一学科教学偏颇,对教材的修订、教学的及时改进也会得到有益的反馈,虽然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但已经产生的作用却是其他办法难以替代的。会考在学生升学、就业、参军方面的功能也说明,如不具备一定权威部门所授予的高中毕业规格认证,就不具备相应的规格,更缺少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或为国效力的重要基础。
  反思过去高中毕业会考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往往将规格与模式视为一物,认为高中水平必然或只能是一种学科结构,以至将一个模式推向极端,并且从制度上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学生去毫无选择地屈从。排除某些应试教育对高中毕业会考带来的问题夸大其词的贬低,实事求是地讲,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问题乃至弊端。主要有:其一,学科标准模糊,主从不明。所有9门课的要求四平八稳,科科单设考试,没有权重区分。这既不符合教育实际,也没有必要;合格标准是一次及格率95%左右,而不是本应有的学科体系和基础相对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衡量,在确立相同规格方面还存在差距。其二,模式单一,趋于僵化。一个省一种模式、一个套路、一套试题、一种考试、一种考查,对所有中学的所有学生都要用一个模子去套。其三,会考与素质教育没有建立密切的支持关系。会考是从与高考改革配套,减轻学生考试负担的议论声中发端的;素质教育则是在针对应试教育现象、面向21世纪培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呼唤声中应运而生。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目的上目标一致,有同志论证过会考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功能。(注:《会考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会考》2000年第2期;《会考实施促进了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发展》,《会考》2000年第3期。)但事实上两者结合得不够紧密是必然的,这有历史原因,是不应受到过多指责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哪怕仅仅是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应当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一定程度具备的前提下,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水平、学科知识结构不同的群体,呈现的是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高中毕业水平规范和不同学科结构,潜能具备和培养途径方面,都应当而且必将出现多种模式。
  说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从学校规格层次角度而言的;如果从高中的教育目的而言,近两年教育发展状况表明,普通高中阶段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与未来专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阶段。所谓专业教育,是指多数直接或稍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毕业生接受一定的职业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为自身的人格完善、个人的文化享受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适应未来,支撑其中部分人在不同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和突出成就。在现阶段,尤其要重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祖国培养将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多种需要的较高素质的群体。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高中规格与模式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中,的确应具有新世纪赋予的共同使命和时代精神。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注:《会考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会考》2000年第2期;《会考实施促进了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发展》,《会考》2000年第3期。)中所指出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潜力的主体性的发挥。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不仅需要基础性的知识和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环境变化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积极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性的意识发展和决策能力。”她接着写道:“教育需要进行理想新人的设计。新人形象中与以往培养目标相比,有三方面突出的区别:其一,认知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善于对自己各种需要、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进行反思的能力;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立体、动态、多元统一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体悟人生与生命的内省思维能力;其二,道德面貌方面。要求学生在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崇高神圣感,成为既有理想和抱负,又能处理好个人与群众关系,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未来新人。其三,精神面貌方面。要求学生自信、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有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热爱生命,能在改变和完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这是一种新的素质风。它显然不是片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基础学力”的一种概括表述,新的素质观亦即新的基础学力观、新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探讨高中教育的共性,那么,不断趋近这些目标就是一种带有共性的规格。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通过文化课的考试考查,以促进高中教育主要是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将逐步形成这些素质,保证高中毕业水平的规格方向。
  普通高中表达其相同规格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外语(英、日、俄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艺、体育、综合社会实践,5至10年内还要增加信息技术课。(注:《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新的高中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湖北教育厅《关于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改进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意见》[鄂教基(2000)014号]中指出:要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突出其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会考设置考试内容必须注重必修课一定水平的考核与检测,因为这是保证高中毕业生达到相应规格的有效保证。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