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学院
 
学院首页 > 探索.发现 > 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11.09  浏览量:19374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提出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和培养“一个习惯、两种能力”的辅助教学体系,双体系并行培养人才的方法。实现学校、学生、培训机构、企业的互赢局面,使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场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七章(高等教育)中指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是对计算机操作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了解不足,开发经验欠缺。多数毕业生根本没有开发项目的经验。由于受学校的限制,对一些工具和新的技术也知之甚少,招聘后实际工作能力差。其次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一就业就想拿高薪,在工作中稍微有些挫折就打退堂鼓或者跳槽。目前的高校更多的是注重课本知识,而对实践和实习能力要求不高,或者实践活动不够深入,这本身就是一个主次颠倒的问题,学生就业需要能够直接上手工作,而许多毕业生在这方面的锻炼非常欠缺,往往拥有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非常差。
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企业普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造成了当前一方面企业反映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湖南工程学院已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是湖南省唯一跻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省属本科院校。
基于以上所述基本现状和我校培养宽专业、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定位,特提出基于双体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双体实训培养模式
“双体实训”是以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和培养“一个习惯、两种能力”的辅助教学体系,双体系并行培养人才的方法。一个习惯,即“尊重契约”的习惯;两种能力,指的是职场成功人士共有的两大基础能力——系统思考和有效沟通。
2006年,天地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合作,启动“双体实训”项目,提出通过“技术实训+关键素质训练”两大体系促进IT人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两个并行的培养体系,培养出会两条腿走路的人。以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根据项目实战需要来组织,通过培训让学员学习新技术,掌握学习方法并进行实战演练,让学员真正掌握项目实战和技术要点。另外一条辅助的教学体系就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三个方面:商业伦理,系统思考,有效沟通。”使学生达到:
(1)精技术。以一门流行软件技术为主,兼顾综合的技术应用知识基础;掌握主流技术的应用框架,适应力强,成为有发展潜质的软件精英;掌握技术学习能力,适应软件业迅猛的技术更新。
(2)有经验。长达几个月的真实项目体验,掌握一般情况下企业项目实战几年的主要经验;做项目时分工清晰、明确,轮换担任不同角色;真实项目中严格开发时限,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明职场。理解职场常见的基本现象,进入企业后的适应力、稳定性较强;沟通意识较强,与同事、客户打交道障碍较少;团队协作意识较强,能较快融入项目团队。
二、“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经过三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第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本学年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培养出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把学校理论的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传统的大学教育在经济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目标更明确,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学习劲头更大,兴趣更浓。
为配合我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今年我校首先启动2个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确定了正泰电器有限公司(温州)、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温州)、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加西亚电器有限公司(温州)、上海永继电器有限公司、宁波耐特电器有限公司、深圳捷和电机有限公司、湘潭华夏特变有限公司8家实习单位。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外,还吸纳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部分学生。
三、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1)构建基于双体实训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了项目化教学的培养模式;形成由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专业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群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2)实施 “融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融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为一体,融教师和项目经理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学校和企业为一体的“五融合”模式,引进企业技术与管理资源,项目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征。
(3)成立学生教学工作委员会,让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一是在教学思想上,由原来的“重教轻学”转变为“教学并重”,系统传授转变为启发指导;二是在学习空间上,由原来的课堂为主转变为课堂与课外并重。新的模式的建立,初步缓解了信息时代科技知识无限增长与教学传授知识有限的矛盾,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有助于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内化为智力结构。
(4)组建有企业人士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指导教学设计,以增加工程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
(5)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增加工程相关课程,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式教学,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 。
(6)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7)“3+1”中“1”的教学改革。首先,对大一、大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加变动; 其次,对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提前,利用学院 3~8 年的弹性学分制,把大四第 7 学期的课程提前到大三选修,同时将大三的实习、实践时间相应缩短,在大三完成所有专业课程教学; 再次,将大四第 8 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提前到第 7 学期,延长为一年。这一年学生主要在培训机构实训和企业实习,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科研开发情况,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教师、培训机构实训师或企业高级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要在实训中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8)通过“提问”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模式。上课时老师根据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提出第一个问题,由学生动手实践得出问题答案,以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基础循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必须实践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9)陆续建立学生的“第二课堂”主要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动画、影视制作、网站建设等。定时开放系内实验室,组织指定教师和辅导员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外学习与创作活动。
(10)架起学校、学生、培训机构、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节省招聘成本,学生实训时间长风险小。让学生早期进入企业的“就业实训”模式,搭建了学生与企业沟通的良好平台,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共赢。学生在校参加企业实战,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模式也为企业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创造了条件。
(11)双导师共同指导 使学生的技战术、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增强。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面临着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培训机构或企业可以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论文。他们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开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初审,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督促其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采取由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三方交叉审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并组成联合答辩小组,共同考评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四、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学生们把理论与实践生动地结合起来,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学生亲自体验了认知过程,并且懂得活学活用,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了解自我、突破自我,培养自信、大胆、认真和踏实的个性品格。小组工作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创新与完善信息类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形成与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实施模式及运行机制,为信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3)实现学校、学生、培训机构、企业的共赢局面。提供工程实训基地的培训机构或企业单位可以借助工程实训基地的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所需专业的学生来企业实训,有机会培养与挑选符合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同时也可以深化与高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全面合作,拓展企业的发展视野,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4)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能力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体现了时代特点和人才培养新要求。
五、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还需发动更多的老师、学生去和培训机构、企业洽谈合作,使基于双体实训的教学模式有更多的群众基础。
(2)不少教师的既有素质难以应付教学改革的要求,即便勉强实施也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我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主要不在学历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多,而在于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让更多的教师到深入企业去学习体会。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