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
近些天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高校“去行政化”。似乎中国高等教育缺乏活力、创新力,不能培养出钱学森先生所期待的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的罪魁祸首就是高校的“行政化”。在有的人眼里,只要“去行政化”,中国的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也就指日可待了。高校“行政化”是有许多弊端,但千万不要一听到“去行政化”,就欢呼雀跃。“去行政化”,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丽的梦,更何况“去行政化”也不是医治中国大学疾病的灵丹妙药。
教育的发展和演变是受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制约的。脱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避开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抽象的、独立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许多教育规律人们没有认识清楚,而这条教育受制于社会的规律是路人皆知的。今天有那么多尊重规律并以探索规律为己任的学者居然也会无视这一教育规律的存在,整天做起美丽的白日梦。受压抑太久了,求变革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激情”不能取代“理性”,“愿望”不能取代“规律”。大学是社会的一分子,大学的存在与发展自然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某个政府部门作怎样的自动放弃“行政裁量权”的承诺,也不论权威人士的“去行政化”的表态,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约大学的客观事实。梦的破碎是痛苦的,美丽的梦的破碎会是更痛苦的。尽早清醒,恢复理性,多做一个正常人的思考和探索,对自己、对社会、对学校都会更有利。
退一步说,真的做到了高校“去行政化”,中国的大学就一流了?中国的大学就能产生创新人才了?我看也未必。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治理结构?“大学自治”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是什么?教授们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胜任“教授治学”的重任?“学生自治”的制度基础、文化基础在哪里?没有了政府行政制约的大学治理权的行使就一定是高效的、廉洁的、科学的?对于这些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不能作明确的回答,那么我们凭什么说没有了行政干预,我们就一定能把大学办好呢?一流的大学除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转机制外,还要有先进的文化、优良的传统以及教职人员对学术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照搬照抄人家的制度规章并不难,形成人家的传统和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国外好的东西到了国内就走样?我们的大学人,包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行政化”的环境氛围中长大的,除了擅长于“官本位”、“重等级”外,“民主”、“法制”、“程序”、“监督”的意识是很淡漠的。如果真的“去行政化”了,说不定大学都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诸侯国”。争脱了政府行政的桎梏,换来的肯定是学校内部更多的精神枷锁和等级更为森严的科层结构。从这一点上讲,幸亏高校“去行政化”是不可能的,否则,灾难会更大。
有人会说,“去行政化”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在眼前搞一、两个试点是可行的。什么是“试点”?试点是变相的“行政化”。只有得到政府行政部门更强有力的“插手、指挥、调配”,才可能成为“试点”。一旦失去了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的支撑,“试点”也就像前段时间上海根基不稳的楼会轰然倒塌。“试点”,不是“去行政化”的榜样,而是“强化行政化”的产物。把“试点”的存在说成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可能,那与把梦境当现实也没什么两样。
高校“去行政化”,真的是不可能的吗?如果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就算是“去行政化”了,那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实现的。但要真正实现“大学自主、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的“去行政化”,那么只有等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门前汽车、人流消失之日才能是高校“去行政化”实现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