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学院
 
学院首页 > 史、地、政 >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04.03  浏览量:10549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一、时事热点材料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对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作了回顾:(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接着,温总理对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作了说明。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八个方面工作是:(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八)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历史考点分析

(一)经济发展是基础

1.新课程实验版

(1)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2.旧大纲文综版

(1)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编户齐民。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5)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6)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7)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

(8)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9)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野蛮的经济掠夺。

(13)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

(1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1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十年建设成就;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

(19)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0)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2)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2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

(25)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6)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27)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要坚持

1.新课程实验版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2.旧大纲文综版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4)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5)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

(7)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

(8)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9)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

(三)民生和谐是重点

1.新课程实验版

(1)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3)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2.旧大纲文综版

(1)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先秦时期的文化(突出儒家的“仁政”思想):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

(4)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编户齐民。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6)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租庸调制;两税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7)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有关民生的措施)。

(8)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

(9)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0)“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1)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野蛮的经济掠夺。

(1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十年建设成就;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成就。

(14)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15)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1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

(四)三农问题特重大

1.新课程实验版

(1)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旧大纲文综版

(1)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编户齐民。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5)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6)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

(7)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

(8)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9)“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0)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野蛮的经济掠夺。

(11)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土地改革。

(1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1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

(1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7)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1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五)科教兴国是战略

1.新课程实验版

(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2)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3)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

(4)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教育事业的发展。

2.旧大纲文综版

(1)先秦时期的文化:孔子;天文和物理;扁鹊。

(2)秦汉时期的的制度和文化:察举制;科学技术。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

(4)隋唐时期制度革新:科举制。

(5)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

(6)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科举制的发展。

(7)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王安石变法(教育措施)。

(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

(9)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八股取士。

(10)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

(1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措施)。

(1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教育措施)。

(13)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奴化教育。

(14)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调整)。

(15)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6)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技术发明或改进。

(17)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科技发明。

(18)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19)现代科学技术: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六)文化建设要搞好

1.新课程实验版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4)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5)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7)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8)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9)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洛克;卢梭。

(10)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1)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12)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奥林匹克遗址群;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1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圣彼得大教堂。

(14)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昆曲。

(15)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奥斯威辛集中营。

2.旧大纲文综版

(1)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

(2)秦汉时期的文化: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4)隋唐时期的文化:文学和艺术。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理学和史学;文学。

(6)明清时期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7)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

(8)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

(9)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0)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2)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含“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3)“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

(14)文艺复兴。

(15)欧洲启蒙运动。

(1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7)列宁主义的诞生。

(七)政府职能要优化

1.新课程实验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旧大纲文综版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

(2)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3)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4)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府兵制与募兵制。

(5)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

(6)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7)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8)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9)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镇压反革命。

(1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七千人大会。

(14)“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5)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17)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8)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9)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2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21)世界格局的变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高考真题选编

01.(经济发展)(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B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2.(三农问题)(2009年北京文综21)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属于法国的是    A

A.通过立法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        B.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C.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牧场        D.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地税改革

03.(科教兴国)(2009年广东历史21)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04.(文化建设)(2009年福建文综2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   C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05.(政府职能)(20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06.(改革开放)(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要点: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07.(民生和谐)(2009年天津文综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 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中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4分)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支持:“人民现在为什么用户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4分)

答案要点:

(1)思想: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主张:平均地权。变化:增加“节制资本”。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

(3)确立方式: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作用: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结果: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最严重的波动:“文化大革命”。成就: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经验教训: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四、原创试题演练

01.(经济发展)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02.(经济发展)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D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

03.(经济发展)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C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04.(改革开放)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的问题是    C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05.(改革开放)“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C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步伐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06.(改革开放)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利用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列史实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

A.英、法等国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美国忙于内战后的南部重建

C.德、意正忙于民族统一运动                  D.法国被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困扰

07.(民生和谐)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D

A.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成就帝王之业    D.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08.(民生和谐)“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C

时期

所送的嫁妆

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09.(民生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时,他们在伦敦不可能经历的生活场景是    A

①在书店查阅《物种起源》         ②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风光 

③打电话向家人问安               ④坐汽车去工厂演讲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三农问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D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11.(三农问题)“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政府对东(地主)佃(雇农)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这里的政府是指    B

A.苏维埃政府     B.抗日民主政府        C.解放区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12.(三农问题)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是指    C

A. 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13.(科教兴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等伟大发明的辉煌。据《梦溪笔谈》记载,最早的活字是   D

A.木活字   B.铅活字    C.铜活字    D.胶泥活字

14.(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关于新中国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B.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15.(科教兴国)“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    C

A.废除旧体制    B.发展新经济    C.倡导“文明开化”  D.建立新军队

16.(文化建设)下列文物图集中说明了   B

 

A.两汉国力强盛             B.两汉艺术丰富多彩

C.两汉建筑技术先进         D.两汉对外交流频繁

17.(文化建设)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惟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C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18.(文化建设)巴尔扎克的名言:“细腻与风雅原是朴实的人必然具备的长处,在他身上使他的谈吐更耐人寻味,不亚于主教的辞令”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思想风格是   B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理想主义        D.现代主义

19.(政府职能)从航拍照片中可以看到,长城与大运河像一个“人”字,书写在华夏大地上。这两大工程最能反映大河文明特征的是    C

A.华夏子孙聪明才智的体现               B.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高超

C.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D.封建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20.(政府职能)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A

A.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21.(政府职能)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B

A. 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 扩大了社会消费

22.(经济发展、政府职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从英国的工业化来看,虽然工业化是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并且就国内经济运行来看,基本上是市场调节,政府直接干预较少。但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却发挥了如下两种重要作用:一是在国内通过立法和强制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通过武力向海外扩张和掠夺,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没有上述两种政府的作用,英、法、德甚至美国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引自严仲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因素。……中国内部已经孕育和生长着现代化的因素”。“中国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象征不可能不是模糊的,……从1800年这样一个没有明确时限和特定事件的时间开始。”

——引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发给国内的电报中说:“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第八号公报指出:“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今虽兵战未息,不能不确实经营,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画。”

——引自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寻求自立、解放和现代化。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三阶段,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请回答:

(1)中国第一次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工业化与欧美国家的异同点。(12分,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第二次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工业化的主要背景(6分)但是这次工业化短暂发展,很快衰落,分析导致这样结局主要原因。(4分)

(3)材料四中提到的中国第三次和平崛起也是中国第三次工业化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6分)

(4)通过西方工业化和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比较,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4分)

答案要点:

(1)相同: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都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开始的;都是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6分)  不同:欧美政府干预较少,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通过对外扩张和殖民来掠夺的方式,主要是以私营企业为主。中国是在外来殖民侵略和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影响的情况下开始的;主要以国营企业为主;中国工业化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和资源。(只要答出任意3点即可给6分)

(2)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斗争的促进。(6分)原因: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缺陷,自然经济的强大等。(4分)

(3)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只要答出任意3点即可给6分)

(4)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应该积极借鉴和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应该进行充分的思想宣传、动员。善于抓住机遇,(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3.(民生和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第835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国民生活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材料二  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保障“百姓的基本生计”?(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方案的基本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恢复和发展经济,以解决民生问题?(12分)

答案要点:

(1)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农民的土地和劳动时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促进生产发展。(4分)

(2)民生主义基本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4分)

(3)举措:①采取措施,巩固政权(巩固政权的措施可不答),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民生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掌握经济命脉,并很快恢复生产;③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安定百姓生活;④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⑤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⑥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2分)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