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称莲峰居士,中主李憬第六子,公元961年嗣位,是为南唐后主。李煜音容闲雅,神骨秀异,骈齿,一目重瞳,生性宽仁。嗣初位,颇有政声,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公元971年,宋灭南汉,屯兵汉阳,将窥金陵,李削唐号,称江南国主,屈身以奉中原。公元975年,金陵陷落,李煜肉袒出降,被执北赴汴京,封左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备受凌辱,终被宋太宗赐药毒死,江南父老闻之,有巷哭者。李煜年少聪慧,性喜学问,笃信佛法,工诗文,擅书画,通音律,其书法后世号为“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尤长于翎毛墨竹。其词谭献称“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王鹏运则谓之“词中之帝”。现存词三十余首。
李煜一直是我最喜爱三位词人之一(另外两人是苏轼和晏几道),自小便认定李姓人与文字有缘,要不为何“词帝”与“诗仙”都姓李,一个是莲峰居士,一个是青莲居士。号里都有一个莲字,却都是一生坎坷,命如莲子,光耀均在后世,而人生皆不称意。李姓似乎是与莲相克的,两者连在一起,虽能名穿千古,可总命途多舛,几百年后,清宫里最有名的一个太监,把李和莲都用在了名字里,生前无数风光,死后落得身首异处,遗臭万年。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死于公元978年,在这世上共活了41年,24岁继位,在位14年,国破后的第四年死在了汴京。李煜绝不是个皇帝料,从时人的评价即可看出:年少聪慧,性喜学问,笃信佛法,工诗文,擅书画,通音律,其书法后世号为“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尤长于翎毛墨竹。这段话中除了“年少聪慧”四字,所示者全是成霸业者之大忌,首先,性喜学问,大忌。自古文人多愚腐。刘项从来不读书。成就大业者,最忌晦的就是读书,王者的思维应该是弛骋九天之上的,一旦埋头书海,这帝王志就算是毁了,多多少少的被书中的文字理念所惑,而书是什么,你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绝不是帝王该看的,李煜自幼就“性喜学问”,这孩子从骨子里就是当不得帝王的,一见到大宋的铁骑,还想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谁知来的是虎狼,你问他“尚能饭否”?他也正不亦乐乎呢,这样当皇上,不亡国是不合历史规律的。其次,笃信佛法,亦大忌。虽然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信佛礼佛的,但那只是一种蛊惑大众的文化统治,你看,圣上带头信佛,老百姓不得跟着?这天天的阿弥驮佛,谁还没事造反呢,皇上自然省心。可李煜呢,他不一样,他是“笃信佛法”,那就肯定信杀生造孽什么的,可不杀生你当哪门子皇帝呢,这孩子太良善了,哪里能是赵匡胤的对手。再者,李煜工诗文,擅书画,通音律,更是大忌,这就不说了,后世不乏模仿秀者,如宋徽宗,还有那宠信魏阉的天启木匠皇帝朱由检。艺术是要亡国的,而伟大的词人是从忘国之痛里走来的。
李煜早期的词多是描写宫廷,词中情境豪华妍丽,雍容富贵。
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如《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如《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又是嗅花蕊,又是偷情幽会。若是李煜一生顺利,没有遇见虎狼老赵,没有亡国,那这些词只能算是奢华靡靡之词,尽管写的极尽意境,也终不能传之千古。李煜恨在亡国,李煜之词则成在亡国。理解了其后日去国之苦,再读这些词,才能让人心中恻然。
而李词的成就,多在亡国之后。如这首《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此李煜入汴后的作品,造词平淡,意韵幽邃,情思绵邈不绝,其中所蕴苦楚令人难以承当,声情妙合无痕,一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迷醉了多少少年,写尽了千古离别之苦。堪称绝唱。
再看这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回首往事,去国之痛。悲悔交集,凄苦凌利;今昔对比,前后转折,了无痕迹,混然天成。后主之心,可泣血矣!
李煜之词,通篇皆是点睛之句,若说旁人之词赖以名句点睛,就好似凡铁铸剑以玄铁加入其中,那李词则是不折不扣的玄铁剑。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首词我认为是李词中的极品,极品中的极品。
《虞美人》一词填成,闻之“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宋太宗大怒,赐药“牵机”,自此李后主魂归江南。
纵观李煜,败在亡国,成在亡国。若没有去国之痛,千古词坛又怎能走出一位风姿绝代的词中之帝。比起那些默默无闻的君王,李氏可以长安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