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是一种母爱,但又超越母爱,既要有母爱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更要有超出母爱的科学和理性。
●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大爱的情怀,才能成为让学生满意、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教师。
当前教育系统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此时此刻,尤其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把握大楼、大师与大爱的关系,高扬“大爱”旗帜,塑造“大爱”之魂。
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近年来,教育事业实现了大投入、大普及、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名师、大师也不断涌现。但是,我们总感到在“大楼”和“大师”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灵魂——大爱。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爱之魂,我们的大楼就只是一幢幢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教师就是只会让孩子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的“教书匠”。反之,有了大爱之魂,我们大楼的结构、装饰、管理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钢筋水泥建筑和学校的一草一木中就注入了灵性。有了大爱之魂,我们的教师才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爱是教育的本源,也是学校的文化。有没有爱的文化,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尺度。现在各级各类教育都拥有一批高水平、好口碑的名校。这些名校都不是在一夜间形成的。在名校夺目的校牌后面,无不体现了一代代校长、教师对教育和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恪守和弘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爱,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成功的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学校校风和办学特色。以对学生的爱为核心的学校理念、校风和特色就是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最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和生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学生的成功。
教师的爱塑造了学生的品格,也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回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常常会感到最幸运的就是遇到爱学生的好教师,他们的点点滴滴能够让我们常常回味,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够成为我们终身的楷模。我们现在常常感叹,学生中传颂的教师的故事少了,这其实是值得警觉的学校文化萎缩和流失的征兆。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教学,他们与学生的接触少了,对学生的关心少了,师生之间没有心灵上的“零距离”交流。没有师生之间的心灵交织交融,当然就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更不会有动人的轶事传扬。
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播种爱的种子,教育应当让爱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引导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让孩子们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并成就梦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要用爱心来培育爱心,用人格来塑造人格,用灵魂来呼唤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