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家庭物质供给太慷慨。只要孩子需要,家长会不假思索给孩子大笔的钱,从购买高级轿车到上大学带保姆,开一个生日Party竟然是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等。
泛滥的物质堆砌绝对不能代替心理和精神的成长。孩子太“饱”了,“饱汉”焉能懂得“饿汉”饥饿的滋味?物质条件太优越,久之就会觉得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孩子的奋斗意识和独立担当的责任意识就会缺失,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功能就会冻结在抑制和睡眠状态,反叛意识和对立情绪等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教育难题。
想到了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的“饥饿教育”。在铃木的教室里,经常有许多儿童被带来学小提琴。对于初次参加学习的儿童,铃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拉琴,只允许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听到其他孩子奏出梦幻般优美的乐章,新来的孩子学琴的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直到这时,铃木才许可孩子拉一两次空弦。在显意识层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信息不是“要你学”,而是“你还没有学的资格”。把“学习”的价值提高了,提高到一个让受教育者仰慕的位置。
“饥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于任何美好的东西,给予太多,人们就不会觉得宝贵。而“不让轻易得到”的教育方法则能唤醒孩子内在的珍惜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任何物质供给都是一种教育机会,应该有所节制、有一定的科学原则。比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最早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巨富,但他对子女的零花钱却卡得很紧。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不许乱花1分钱,以培养孩子的节俭和珍惜意识,让孩子的精神发育、社会思考能力经常处在饥渴状态,处在积极进取状态,让他们明白不是为物质而活,为环境和程序而活,而是为自我酸甜苦辣而奋斗。激活迟钝麻木的思维灵魂,比那种毫无原则的物质堆砌要高明得多,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