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登陆
|
注册
|
团队
|
联系我们
|
收费标准
|
我们
|
Blog
|
收藏
|
推荐给好友
|
切换城市
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学院
教学
心理
方法
咨询
分享
高考
中考
小升初
幼教
钢琴
音乐
美术
舞蹈
最新闻
留学
招生
校生活
大讲堂
家庭教育
成功故事
英语
外教
小语种
方言
运动
球类
棋类
武术
大学课程
计算机
专业课
学院首页
>
学习研讨
> 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微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作者:letsno1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4.11.10 浏览量:75166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网】【家教】推荐阅读。
微阅读似乎一下子火了起来,讨论的人也很多,杂七杂八的话语夹杂其间,好像微阅读就是很低层次的阅读,算不上是深度阅读。猛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可能这不仅是一种误读,更是对阅读的理解有点偏差。
在百度百科上,对微阅读的定义是,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代表微阅读。等车时,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陪老婆逛街,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如果有这些行为,那说明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微阅读”的忠实执行者了。
当然,这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微阅读,在我看来,却大有讨论的必要,微阅读所表现的形式固然是短、快,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也有深度。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书友赵国栋兄聊天,他说他的女友总觉得他读文艺的书,不读实用的书,就是吊儿郎当,甚至是一种不务正业。拿这种态度来说微阅读也是合适的。之所以这样说,或许这是很多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微”的缘故。
但这个“微”是相对于宏大的一个概念,微,细小,那种日常,却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假若我们把阅读切割成不同的种类,肯定会发现,阅读的分类固然可以多元化,但到底掺杂了很多有意味的东西在,即便是微小,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微是精华,是对世界的仔细观察,这就好像日本的文化,在大家都向往宏大叙事的时候,对细微生活的关注却同样精彩。
另外,细微主义的流行也说明了对细微生活的关注是大有必要的。在文学上,法国作家菲力普·德莱姆被称为“细微派”大师,他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选材上关注细小题材,其《第一口啤酒》曾获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奖。有比较认为,“细微主义”首先体现在篇幅上,德莱姆作品的典型长度译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内,颇像中国明清的尺牍小品。法国评论界常常提及德莱姆继承了普鲁斯特的传统,二者的确都够“细腻”,但是普鲁斯特能把一块小玛德莱娜点心铺衍成洋洋万字的篇幅,是以繁复为美,德莱姆却是该收手时就收手,是以简洁为务。那么,这一种“微”,在我看来,也很有价值。
在阅读这回事上,不同的人群具有的阅读口味很显然也是有差异的,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这一种观察就好像莫言获了诺奖之后,对他的好评还真是如潮,没读过他作品的人一定去读一下,作品一定得收进语文教材中去,莫言一下子成了文学大师。但诺奖不过是代表了一种文学标准,如此对待,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毫不客气地说,如此跟风才是浅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一种反叛。我倒觉得对有些读者而言,不管其阅读的方式如何,阅读的内容怎样,因为识见的不高,自然是只能读一读余秋雨、孔庆东就觉得遇到了文学大师。对这样的读者,我想,也只能站在旁边笑笑,不忍破坏他心中的偶像。到底是阅读的内容差一点好一点关系并不是很大,只要是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想来早晚会抛弃那些肤浅的作品。
由此我想到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看到这样的态度,真是觉得好笑。自从两年前关注徽阅读以来,一直觉得微阅读在这个时代很必要。这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而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识见。总是拿老眼光看新问题,自然看不出多大的名堂。
[
返回目录
] [
收藏此页
]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
关闭
]
网友评论
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相关阅读
让学校的归学校,让家庭的归家庭
别急着送孩子学乐器,接受音乐教育的路多着呢
别让电子保姆“绑架”了孩子
禁带课外书实在太荒唐
减负不应成为教育的死结
爱读书比读啥书更迫切
关于我们
|
No.1品牌课程
|
诚聘英才
|
欢迎合作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法律顾问
|
申请代理
|
联盟合作
|
联系我们
互联网商业:
一对一家教网
|
活学网
|
师资培训
|
门户与品牌网站建设、推广及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