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学院
 
学院首页 > 知识文集 >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作者: 来源:第一家教网 日期:2010.12.03  浏览量:24886

上海家教上海第一家教家教推荐阅读!!

一之源:茶的起源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二~六为茶道实务:
 
三之造:茶的制造 -------有关之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 淘汰,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来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其 制造过程、方法、情况均有所
 
五之煮:茶的煮法 -------不同;至于煮与饮,因茶叶改为冲 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
 
六之饮:茶的饮法 -------所以仅有〞饮〞聊具参考价值。
 
七之事:茶的历史
 
八之出:茶的产地
 
九之略:茶的概略
 
十之图:茶的挂图
 
以下仅就『茶经』之内容作一简要的探讨──
 
1.从前的固型茶,成以后是又乾又硬,要煮用时必须先用以火 烤。
 
2.烤时持茶近火,经常里外翻转;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则烤至火气透为止;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则烤至柔软舒展为止。
 
3.烤过后,又须加以研碎;其粉末如米粉者方为上等,如细角 者为下等。
 
4.煮茶时之炭、薪规格:
 
A.木炭为佳─如桑、槐、桐、枥之类。
 
B.坚薪次之─膏多之木或无用废材不用。
 
a.膏多之木:如柏、桂、桧。
 
b.无用废材:指朽腐之木。
 
5.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总 之须用活水。
 
6.煮水标准:
 
A.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鱼目而微有声;使水合乎茶之量, 以盐调味。
 
B.第二沸:容器之边缘,泉涌如连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 以竹筷于
 
水之中心回旋搅和,量粉末,投至水之中心。
C.第三沸:如腾波鼓浪,煮至翻滚;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 之华,并将火移开。
 
D.过此以后则不可饮用。
 
7.饮茶之法,趁〞热〞为之,边煮边饮。
 
以上为陆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时集大成的饮茶方法, 成为我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然而到宋朝时便革去一大 部份。
 
(二)宋时的讲究
 
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固然依循唐时的准则,却从高雅的享受 中去谋求发扬光大,尤其士大夫阶级争相讲究茶品、水质、火候、茶 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此时『饮茶』习惯已成附庸风雅之士聚集的 原动力,藉茶吟咏,各机其妙,甚至评茶论器,名目、花样百出,蔚 成风气,因此『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
 
『斗茶』交战时,以三件事来分优劣: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 具,彼此夸耀其优点(品种、采摘、制作、来源、水质、成份、质料 、特色 ),优则称胜。
 
(三)明时的改革
 
可是唐、宋这套饮茶的准则,到了明时,固型茶惨遭潮流淘汰, 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只 注重茶品、水质、茶具,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尤其对水质讲究到极 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 、竹沥水。
 
民间所盛行之〞功夫茶〞,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且不 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 之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在 官方及民间的推波助澜下,成就了傲视国际的『陶、瓷艺术文化』, 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享誉中外,间接地提 升尔后「饮茶文化」走向精致化与生活化。

[返回目录] [收藏此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网友评论已有0位好友发表评论我要评论更多评论

登陆名: 密码: 教员 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