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众诗人痛忆张枣(图·文) [转载]众诗人痛忆张枣(图·文)](http://static13.photo.sina.com.cn/middle/4f3a03c5t81a52b69870c&690)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诗人,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代表作包括《镜中》、《边缘》等。 2010年3月8日凌晨4时39分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享年48岁。)
悲情往事
北岛
我是1985年初春在重庆认识张枣的,算起来已有四分之一世纪了。那时我和老诗人彭燕郊和马高明正在筹备一本诗歌翻译杂志《国际诗坛》,与重庆出版社商谈出版的可能性。除了张枣,我也见到了柏桦和其他几位年轻诗人。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关于那次见面,柏桦在他的回忆录《左边》有详尽的记载。张枣当时年仅23岁,是四川外语学院的研究生,清瘦敏捷,才华横溢。记得他把他的一组诗给我看,包括《镜中》、《何人斯》。大约一年后他去了德国,走前到北京办手续,我和朋友们还接待过他。
1989年夏天我在柏林住了四个月,我专程去张枣就读的特里尔大学,他在那儿读博士。他非常孤独,我也是,我们同病相怜。《今天》在海外复刊不久,我请他担任诗歌编辑,他前后编了十几年,直到前几年才淡出。很多著名诗人和新手的诗作都是经过他发表在《今天》上,功不可没。
《今天》的另一位诗歌编辑是宋琳,住巴黎,而我先住丹麦,然后是荷兰,离得都不远。常常聚在一起。有一次,我们到特里尔附近一座由磨坊改建的别墅开编务会。德国女主人是通过朋友认识的。在磨坊还见到一对教声乐的俄国夫妇,女的是歌唱家。晚上我们喝了很多红酒,大唱俄国民歌和革命歌曲,把他们夫妇吓了一跳。
后来张枣拿到博士,到图宾根大学任教,安家落户。1995年夏天,我陪父母和女儿从巴黎去图宾根找张枣玩。他待老人和孩子很好,张枣通过一张Isaac Stern拉的一组小提琴名曲的唱盘,成了我女儿的音乐启蒙老师。直到现在我女儿还保存着这张唱盘。
张枣德文英文都好,但一直不怎么适应国外生活的寂寞,要说这是诗人作家必过的关坎。比如,他从来不喜欢西餐,每回到他家做客都是湖南腊肉什么的,加上大把辣椒。我们也常去当地的中国餐馆。有一次,他甚至找朋友专程开车带我到卢森堡去吃晚饭,那有一家很不错的中餐馆。他烟抽得凶,喜欢喝啤酒,每天晚上都喝得半醉。
最后一次见面是2004年春天,我去柏林参加活动,然后带老婆去图宾根看他。他的状态不太好,丢了工作,外加感情危机。家里乱糟糟的,儿子对着音响设备踢足球。
自九十年代末起,张枣开始经常回国,每次回来通电话,他都显得过度亢奋。大约在2006年,他要做出抉择,是否加入“海归”的队伍,彻底搬回去。我们通过几次很长的电话。因为我深知他性格的弱点,声色犬马和国内的浮躁气氛会毁了他。我说,你要回国,就意味着你将放弃诗歌。他完全同意,但他说他实在忍受不了国外的寂寞。
搬回北京后,我们还是通过几次电话,但发现可说的越来越少了,渐渐断了联系,有时能从朋友那儿得知他的行踪。去年12月,柏桦告诉我他得肺癌,让我大吃一惊,马上给他发了电邮,他简短回复了,最后一句话是:“我会坚持的。”
张枣无疑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奇才。他对语言本身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写了不少极端的试验性之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无论如何,他对汉语现代诗歌有着特殊的贡献。他以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深入把握,反观并参悟博大精深的东方审美体系。他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新的张力和熔点。
张枣,你在哪里
柏桦
我昨天电脑坏了,今日虽修好,但亦不太好用,很晃动,免强着用吧。自昨日下午得知张枣去世的消息后,我想到了27年以来与他交往的许多往事,不太连贯,只是枝蔓横斜,繁杂而多头。与此同时,整个下午,直到深夜,我的身子都在轻微的发抖。我知道他及德国都已尽力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在一秒一秒地经过,然后一切就突然结束了。他是那样爱生活,爱它的甜,爱它的性感;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比常人更敏感于死亡,在某个深夜,在重庆,在歌乐山,他曾拍着一株幼树的叶子,说:“看,这一刻已经死了,我再拍,已是另一个时间。”但他从不谈论死之恐怖,只赋予死优雅的甜的装饰,这种我还在参悟的甜,是他一生的关键词。他也很寂寞,尤其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在北京或上海,干脆将其身体完全彻底的投入生活的甜里,那颓废之甜是烫的,美食也如花,他甚至说今夜我们比赛不眠。是的,那些风与疯与风,在重庆,也在你最后的北京。如今,一切都已过去,很快图宾根明朗的森林将接纳你。休憩吧,我永恒的友人,也是最后一次,我在颤抖中请求你:携带上你那一生中最珍爱的汉字——甜(活与死之甜)起飞吧,向东,向东,再向东,请你分分秒秒地向东呀!
1984年4月的一天,张枣和我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我的陋室里做第一次彻夜谈,他在这张纸上写下如许神秘的文字。图上的这片树叶是张枣同年11月一次深夜和我在歌乐山(他读研究生的四川外语学院附近)散步交谈时,从地上拾起的两片落叶之一,他说要我保留一片,他保留另一片,并以此作为我俩永恒友谊的见证。
1986年初秋,张枣在德国,此照片背面写有一句话“另一个骑手……柏桦惠存”。
1987年冬柏桦(中)与张枣(右)在孙文波(左)成都家中。
1997年11月中旬柏桦和张枣及他的大儿子张灯在德国图宾根他家附近,后面那座锥体的黄色小楼是荷尔德林的故居。
![[转载]众诗人痛忆张枣(图·文) [转载]众诗人痛忆张枣(图·文)](http://static15.photo.sina.com.cn/middle/4f3a03c5t735d86c84b9e&690)
1997年11月柏桦、张枣、张奇开在图宾根的森林边上。据悉张枣将长眠于这片森林中。
悼张枣
李笠
浮云坠成雨滴,是否意味着漂泊学会了宽恕?
你出国比我早,回国也是
两个动作,二十个春秋
匪夷所思,如忽然冒出稻田的银行大楼
时间,确切地说,时代
玩弄着我们这代中国人,青春的压抑,器官……
你抽身离去。你的死,无非是一声
用旧的叹息:死亡
是遍布的地雷,得看谁的脚最有福分!
我们见面不多。几乎都与诗歌有关:“特朗斯特罗姆
是我崇拜的诗人。他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是意象的精准,中国诗人
缺的就是这个”
你抽着万宝路说。我暗自钦佩——这是头一次
我听一个中国人这样说
而我发现:你那湘江般温润婉转的诗句
似乎也受到这位硬朗枯瘦的北欧诗人的影响
“天气中似乎有谁在演算一道数学题
你焦灼
……你走动,似乎森林不在森林中
松鼠如一个急迫的越洋电话劈开林径。听着:出事了……”
是的,出事了。那是02年冬,上海衡山路的一个酒吧
我们谈论中国男人
和西方女人,谈论他们的婚姻
“注定失败!”
你说,好像有过三次亲身体验
那时,我刚好和一个瑞典女人结婚
我反驳,尽管我理解你的观点:一只
封建社会的蛤蟆,再猛,也迟早会被优雅的天鹅唾弃
我惊讶于你狂猛地抽烟,也惊讶于
我,一个不抽烟的人,一晚上竟也抽了半包
是的,在一个人情制控的体制里
香烟是和谐痛苦的最温柔的妓女。你
猛抽着,似乎只有这样
才能变成为庄子,或虚无。你抽着你的
焦灼,夜晚的中国,抽着你
对德国两个儿子的思恋——烟,是唯一的祖国
最后一次见面。09年4月。黄珂的家
你脸灰暗,堆着无可奈何
说话时,像一个犹太人面对哭墙
(你不知道香烟——祖国——已烧毁了你的肺)
“这是座文化沙漠!除了灯红
酒绿,还是灯红酒绿。但天天洗脚又有什么意思啊?!”
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可笑的
翟永明
![[转载]众诗人痛忆张枣(图·文) [转载]众诗人痛忆张枣(图·文)](http://static14.photo.sina.com.cn/middle/4f3a03c5t81a5809da22d&690)
1983年翟永明与欧阳江河,张枣在成都。坐在自行车上者是张枣。
张枣突然病逝,新京报记者前来采访,这让我感慨不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认识张枣,后来慢慢熟悉起来。再后来,我们被称为“五君子”。有一段时间,我们都意气风发,年轻气盛。上面那张照片我保存多年,那时张枣还是个翩翩少年。
1983、1984年第一次看到他的诗歌,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因为他那时也在成都。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他对语言、对诗歌都有很高的天赋。
第一次看到他的诗的时候,我觉得这些诗有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气质,跟当时别的诗人有一些区别。当时的诗人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比较大,所以像他这样带有中国古典气质的诗歌不是很多。可能就是这种连接当代和古典的气质,是我比较喜欢的。
张枣出国后变化挺大,可能他有点不太适应吧,1992年我在英国碰见他,看他状态不好,劝他回国。他答应,但并没回,至到前几年才回来。张枣作为诗人是非常敏感的。他不太容易融入西方的那种生活。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中国人。
再后来,这个“后来”包含了十几年,包含了诗歌界的变化,也包含了人生的变化。我们都离青春越来越远,其间发生了很多事,我们的来往也由密到疏。后来,听说他回国,听说他去河南大学教书,直到听说他生病。
张枣在中国当代诗歌史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他的诗歌,尤其是80年代的写作影响了很多人。
我昨天收到短信很震惊,这太突然了,前一阵听说他生病,没有想到他会走得那么快。他还算年轻,原本还有很长的写作生命。
“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可笑的”,这是一位著名作家说的话,是的,不管我们曾经拥有或失去过什么,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