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地方,每逢端午节都吃粽子,不像南方人有那种赛龙舟等其他的庆祝活动。
品着香喷喷的粽子,忆历史上三闾大夫屈原。这个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终因受人陷害,抱负难以施展,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为了防止其尸体被鱼食,纷纷把粽子投入江河。于是,千百年来,人们以过端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缅怀屈原。
在屈原的身上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的一个“忠”字。在浩浩历史长河中,还有无数像屈原一样典型的爱国志士,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岁月沦桑,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时光流逝中变得模糊,变成过眼云烟。而像屈原这样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但未被岁月的风雨剥蚀殆尽,反而愈加鲜明、高大。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秤砣就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心里都装着一杆称。忧国忧民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海瑞等等均在老百姓的秤盘上占有很重的分量。
端午节寄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从精英到下层百姓可以通用的实在精神内涵;是传统节日中为数不多的以祭祀为目的的节日。一篇《离骚》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的一声长叹,成为仁人志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信条。端午节是对屈大夫的缅怀,亦是对其精神的传承。
今天的端午,国家把它恢复为纪念日,举国纪念,目的是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诸多品德中,“忠”和“孝”是必须拥有的,否则如何立身、立德?否则只能遭到世人的唾弃。我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不会忘记自己的铮铮铁骨、血肉亲缘。我会带着智慧带着力量,注入我的民族之魂。
端午节,忽然感觉有些沉重,想象中那是玉树临风的挥毫?还是徜徉天庭的飘逸?是震撼山岳的呐喊?还是空对清月的婵娟?于是端午成了酒,成了诗,也成了仙和魂。
我们该当如何?
世代怀屈原,离骚万世宣。